文妙虹 張多來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著“建設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這一現實問題,系統地回答了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如何”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系列問題。這些思想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系統性、開放性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黨建思想堅持以問題和中心原則、堅持從嚴治黨原則、堅持牢固樹立理想信念為先原則三大原則。
關鍵詞:高校黨建;特點;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著“建設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這一現實問題,系統地回答了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如何”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系列問題,深化了黨對高校領導的規律性認識,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其核心是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其實質在于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高校基層延伸。習近平高校黨建思想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系統性開放性的特點。
一、習近平高校黨建思想的特點
1、政治性:政治方向性是首要特點
(1)政治性是高校黨建思想的首要特點。旗幟鮮明地講政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高校科學發展,辦學方向問題是第一位。方向涉及根本、關系全局、決定長遠。堅定正確辦學方向是推進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列寧曾指出:“一個階級如果不從政治上正確地處理問題,就不能維持它的統治,因而也就不能解決它的生產任務。”[1]高校教育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可能脫離脫離一定的社會制度、不適應一定的社會需要而孤立存在,必然植根于它所處的時代環境、社會制度之中。 如果不講、不顧或者脫離、忽視、淡化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把社會主義大學與資本主義大學的建設目標混同起來,那就不可能在辦學方向問題上保持清醒的頭腦,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原則性的錯誤和偏差。
(2)高校教育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斷反復探索中,我們初步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辦學道路,那就是高校在辦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迅猛發展,形勢更加復雜,現象更加紛繁,我們更加需要繃緊政治這根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特別是政治意識,牢牢掌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確保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終保持頭腦清醒,真正做到把意識形態工作融入育人實踐中,才能切實肩負起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政治責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
2、全局性:高校黨建的突出特點
(1)圍繞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大局。“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教育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基石。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傳承重要使命。高校發展與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國的高等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的, 是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是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我們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能擔當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業,確保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接班人。這是引領、制約和規范其他工作的第一位的問題。一切工作都要根據這條主線、這個根本去設計、部署和實施。
(2)圍繞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這一根本目標。中共中央分析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趨勢,提出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新方案,明確提出“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和“進入一流前列”的重要戰略目標為我國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2]高校黨建是中國共產黨在高校的基層組織,發揮著推動高校改革發展、引領教學育人方向,維護校園和諧穩定的根本性作用。高校黨建要結合學校發展實際,主動適應形勢,銳意進取、改革創新,以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提高高校黨建水平,不斷提出新舉措,解決新問題,煥發出高校黨建工作新活力,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提供了根本保證。
3、系統開放性:高校黨建的鮮明特點
一是戰略思維的系統系統開放性。高校黨建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我們不能就黨建抓黨建,否則就容易陷入局部、平面、單一的工作態勢。高校黨建是黨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把高校黨建工作放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大背景中去,放大到建設一流大學視角去。高校黨建工作加強教育系統內部的溝通與聯系,打破僅僅關注大學教育這一“教育尾巴”的末端,打破局促于某一領域的工具性思維,積極推動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具前瞻性、系統性的政策體系。
二是工作方法的系統開放。隨著我國高校改革不斷推進,高校發展更加開放,高校不再像以前一樣,并不是密不透風的象牙塔,一些西方國家借聯合辦學、學術交流等種種形勢,憑借其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把青年學生作為分化、西化的重點對象。面對當前日趨多元的思想文化碰撞,高校黨建大膽探索面向新實際存在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提升回答和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對于一些錯誤的社會思潮和言論,我們應該及時批判,敢于亮劍,開展堅決、積極的理論和輿論斗爭,為學生辨明方向。積極研究和探索開放式思想政治教育、開放式黨組織生活,不斷增強高校黨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戰斗力。
三是工作手段的系統開放性。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應用的普及,互聯網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主要平臺,“互聯網+”更是成為創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使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發生著巨變,這也給傳統的黨建工作模式帶來重大機遇和挑戰。探索開放型黨建平臺是適應當前黨建工作新形勢需要的重要舉措。互聯網+黨建”這一有效載體打破了地域限制和黨組織間的壁壘,很好地整合了黨的組織資源,延伸了黨建服務,活化了黨員教育管理,推動了黨建工作的深度和廣度,是傳統黨建的重要補充和拓展。
二、習近平高校黨建思想的基本原則
習近平高校黨建思想堅持以問題和中心原則、堅持從嚴治黨原則、堅持牢固樹立理想信念為先原則三大原則。
1、堅持以問題和中心原則。
(1)堅持問題導向是我黨的一個寶貴經驗。高校黨建工作實質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毛澤東說過,“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有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問題,才能找到引領時代進步的路標。堅持問題導向是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我們黨之所以能走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前進,重要原因在于能準確地把握不同時期矛盾問題,解決矛盾。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高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強烈的問題意識貫穿于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
(2)堅持立德樹人是高校黨建工作的中心任務。立德樹人事關高校發展方向,事關人才培養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決定了高校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的。習近平提出的“立德樹人”為高校黨建指明了方向,為高校黨建工作定好了基調。鄧小平曾說過:工作中出現問題,往往不是哪個人不合格,或是犯了錯誤,而是因為合作不好,形成了“幾套馬車”。[3]高校黨建就應該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圍繞著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統籌各學科、各層次、各教育主體的力量,保證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2、堅持牢固樹立理想信念為先原則。
(1)理想信念是靈魂、方向。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當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國際力量的對比出現新態勢,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加激烈、隱蔽。面對著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西方敵對勢力的挑釁和破壞,牢固樹立理想信念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理想信念是靈魂、是方向。鄧小平曾經指出“過去我們黨無論怎么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很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有了共同的理想,就有了鐵的紀律。”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就可能會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
(2)牢固樹立理想信念。高校黨建要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積極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著力與純潔黨員干部思想情操,強化思想引領,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加強正面輿論宣傳,促進先進文化傳播,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強化陣地建設。高校教師要自覺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做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信仰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踐行者,擔當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宣講者和傳播者,成為青年學生思想領航人。
3、堅持從嚴治黨原則。
(1)全面從嚴治黨“嚴”字當頭。高校黨建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黨的建設中具有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高校黨建工作是否堅持從嚴治黨直接影響著全面從嚴治黨在高校的貫徹落實,直接影響到全面從嚴治黨的成效。高校黨建工作應增強管黨治黨意識,把“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來抓,落實管黨治黨責任,堅持“嚴”字當頭、“實”字壓軸。許多事實證明,高校黨建工作如果抓得不嚴不緊不力,高校黨組織的力量就會軟弱渙散,各項工作就會無法貫徹落實。高校黨委掌握著高校發展發展的方向盤,是高校發展的舵手。堅持從嚴治黨必須把黨的領導貫穿于學校治理科學化、現代化全過程,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2)堅持從嚴治黨與依法治校相結合。依法治校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本質要求。廣大黨員干部不僅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而且需要不斷完善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執行落實好已有的各項規章制度,通過建章立制,強化制度的約束力,提高制度的執行力。最后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加強和穩定黨務工作者隊伍,規范化基層黨建工作,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2頁.
[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4-05-04.
[3]《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6—2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