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思
[摘 要]當前,全球各個領域都十分重視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其已成為金融發展領域的核心命題,是經濟學理論領域的熱點話題。本文主要分析了金融均衡發展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維度關系,并實證思考了我國金融均衡發展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實際影響。
[關鍵詞]金融;均衡發展;經濟;可持續增長;維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6.051
[中圖分類號]F124;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06-0-02
1 金融三維均衡發展的內涵
金融均衡發展應該涵蓋3個維度的發展內容,它們分別是金融深度、金融寬度與金融廣度,這3個維度之間要形成相互之間的有機統一。其中,金融深度表示金融均衡發展在“量級”上的動態變化,金融寬度與金融廣度則客觀反映了金融均衡發展在“質”上的動態變化,三者的形成,加深了金融體系縱深,使其發展過程更加多元豐富化。
從層次劃分角度來講,金融三維均衡發展還涵蓋了3個層次。首先是金融資源層次。它涵蓋了貨幣資金、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工具體系等內容,它主要在結構、功能、規模、等級等方面,實現了基于時空的有序均衡演變。其次是金融深度、寬度與廣度三者之間在系統內部的各種要素均衡發展。第三是金融發展中3大維度的相互協調補充發展,它們在經濟、社會之間相互促進、協調、共生共贏。考慮到金融服務存在一定的排斥性,所以目前我國的金融發展依然以城市為主導,這里集聚了大量的金融資源,它對區域金融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它游離于城鎮農村外,這說明我國的金融發展是不夠均衡的,這就會嚴重阻礙我國整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簡言之,金融均衡發展中,深度、寬度與廣度三者之間是相互制約的,它們與經濟發展形成非線性關系,且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也存在“倒U”型曲線結構特征。在這其中,如果經濟過度發展,不但無法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反而會導致實體經濟嚴重受損。
2 金融均衡發展中3維度的關系
2.1 對3維度動態變化關系的分析
在金融均衡發展中,可以為3個維度建立數學模型,它能夠客觀反映金融發展的非線性關系內容,見證金融發展對資本配置效率的有效提升過程等。實質上,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之間是存在線性正相關關系的。也有學者對二者(金融均衡3維度與經濟可持續增長)之間的非線性關系進行考察,發現金融均衡發展3維度會對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率產生遞減作用,而且這一遞減作用客觀體現了金融發展的彈性效應,可以用公式進行表達。
(1)
公式(1)中的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Depth表示金融深度,Width表示金融寬度,Coverage表示廣度,其完全體現了邊際彈性的負面效應。換言之,在金融體系中,任意維度如果出現過度發展的現象,就一定會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互過分脫節,進而引發金融經濟危機,如圖1。
如圖1,在A階段中,金融深度發展逐漸減少了市場經濟中存在的經濟不對稱現象,而它同時也降低了市場交易費用,間接促進了資源有效配置與經濟發展過程。如果金融深度與經濟可持續增長邊際貢獻均為0,就會進入B階段。B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再會提高,因為在虛擬經濟背景下,它開始脫離實體經濟的制約,逐漸擁有自身相對獨立、健全完整的價格經濟形成機制,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循環系統。客觀地講,在這一階段中,是金融創新加速并主導了金融體系中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直至自我膨脹,導致金融發展陷入了不均衡的狀態,它以相對激烈的方式嚴重危害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形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經濟倒退,進入C階段。不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進入C階段前后,其經濟倒退的速度與水平會有所不同。如圖1所示,上述3階段會如此反復循環出現,這也代表了在金融發展中,均衡與不均衡形式的相互轉換,它們同樣會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增長及倒退)產生主觀影響。
2.2 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均衡發展3維度關系
發展中國國家低收入群體占比較大,他們所能獲得的私人銀行業務服務內容十分有限,全中國只有1/4不到的家庭,才能享受到基礎金融服務,這說明金融均衡發展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并不簡單,對普通公民而言也并不友好。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低經濟水平背景下的金融發展難題主要體現在金融深度、寬度與廣度都嚴重不足方面,特別是其金融寬度與廣度會形成國家地區整體經濟的短板,導致金融服務中不平等的問題。相比于快速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金融深度在發展中,國家的增長規模并不樂觀,而且較低的金融廣度也會讓更多金融資源傾向于由少數人組成的利益集團中,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發展是否均衡,完全取決于利益集團持有的政治影響力,因為他們更容易通過手中的權力,俘獲金融監管當局,當監管當局逐漸放松對金融創新的管制后,利益集團乃至社會的金融深度與寬度就會不斷增加,進而衍生出更多金融風險。考慮到中低收入群體被完全排斥于金融體系外,所以其金融廣度是早就確立的,因此利益集團所面臨的金融風險就會變得多而集中。
3 金融均衡發展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實證分析
目前,國內外學者都在深入研究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的相互關系,它們應該是線性關系,從這一條線上就能看到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萌芽、繁榮、危機、蕭條和復蘇這一周期性循環過程,但總體來講,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是呈現上升趨勢的。為此,本文給出了金融均衡發展與經濟之間的數學模型表述關系:
Yt=c+Ft+F2t+μt(2)
其中,Y表示社會經濟發展,c表示截距項,F表示金融發展,這其中還涉及單體金融指標例,如Depth(深度)、Width(寬度)和Coverage(廣度)等。根據這一數學模型關系,分析金融持續發展與經濟可持續增長在金融發展面中的共同影響,并檢驗模型,分析其系數t的統計量絕對值,發現它的絕對值較大且系數估計顯著,其中模型中的可決系數達到0.95,這說明在聯合影響模型下,可以實現金融均衡發展對現實可持續增長經濟發展的相互擬合,并產生正面影響,特別是金融體系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詳細來講,如果從系數估計的角度來看,金融體系對經濟發展主要呈現“倒U”型特征結構,如果金融體系在均衡發展進程中推進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出現“經濟蕭條拐點”。客觀地講,這種“經濟蕭條拐點”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虛擬經濟的發展,甚至也為實體經濟金融帶來了負面影響,因為它是金融過度發展所造成的結果。所以,我國雖然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但同樣也面臨著繁榮經濟背后的經濟衰退狀況,人民幣不斷貶值就是佐證。這也為中國經濟敲響了警鐘,即在金融快速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其發展中3維度的均衡性,注重經濟可持續增長態勢,更注重對金融發展質量、風險防范水平的提高,這樣才能有效降低金融經濟發展的虛擬程度,確保實體經濟在未來依然可以健康持續成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
4 金融均衡發展研究的啟示
金融均衡發展為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活力,所以金融體系在優化建設中,必須注重金融寬度、廣度與深度的有效把握,確保它們能夠帶動我國金融體系的良性發展,打破我國現階段嚴重的非均衡性金融發展壁壘,形成金融發展維度有效均衡的態勢,也做好對金融體系發展異化中金融風險的分散與規避。具體來講,在未來,我國金融均衡發展還要做好3件事。
首先,要合理發展金融深度。政府方面要根據市場需求與市場經濟動態變化,完善金融法規,均衡化金融深度對市場市值的影響比例,避免過多出現高通脹局面導致的市場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同時,政府方面也要適當增加貨幣利率,緊縮經濟體中的流動性因素,進而降低不確定流動性因素對虛擬經濟發展的影響,確保市場經濟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穩定發展進步。
其次,要合理擴大金融廣度,增加金融創新思路。金融廣度的擴大,能夠分散市場風險,甚至將風險完全隔離于經濟體系之外。因此,應該基于我國實際經濟發展狀況,原創更多適合于國內經濟發展的自主研發經濟產品。政府方面也應鼓勵國內經濟產業化創業,持續擴大金融服務在國內乃至國外的影響范圍。
最后,要有效增加金融寬度。特別是政府及社會方面,要加大對中小企業金融供給力度,擴大它們的金融寬度,也就是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范圍。政府及社會金融機構方面應該增加、創新面向中小企業的資源扶持力度,例如,設立貸款專項機構,確保中小企業能夠始終擁有充沛的生存資金,也能促進社會上就業局面的改觀,這對當前我國的社會環境穩定維持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有好處。
5 結 語
目前我國的金融發展與社會經濟還是相對均衡穩定的,在未來,還應繼續研究金融與經濟發展的線性關系,確保我國能夠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試圖尋找到新的金融均衡發展路徑,滿足國家未來整體綜合建設目標中的相關要求。
主要參考文獻
[1]李穎.金融均衡發展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實證研究[J].時代金融,2016(27).
[2]蔡慶豐,宋友勇.金融中介的利益沖突、自我膨脹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與理論反思[J].金融評論,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