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宜蓉
摘要:隨著國家會計改革與發展的深化,推進管理會計應用是高校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的必然趨勢。論文通過分析高校管理會計應用存在主要障礙,提出構建“一個中心、兩個結合、三個保障”的推進管理會計應用路徑。
關鍵詞:管理會計;應用路徑;高校;戰略規劃
一、高校推進管理會計應用的背景
(一)順應國家深化會計改革與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
2014年11月,財政部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3-5年內,在全國培養出一批管理會計人才,力爭通過5-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的總目標;2016年10月再次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將”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列為“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在印發《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基礎上,2017年9月正式印發了《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100號——戰略管理》等22項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為全面正確理解管理會計、科學系統應用管理會計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促進管理會計從頂層設計走向落地實踐。由此可見,高校推進管理會計應用是呼應國家深化會計改革的具體表現,有利于實現高校戰略發展目標。
(二)提升高校財務管理水平的內在需求
隨著國家財政撥款機制改革逐步推進和現代大學建設深化,高校一方面培育一流學科和一流人才需要增加經費投入;另一方面,財政資金投入增長幅度減緩,支出績效考核更加全面和科學,高校財務管理面臨如何合理配置有限資源,實現發展戰略目標的新挑戰。因此,推行管理會計運用,有利于實現高校財務基本職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有利于促進財務信息與業務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財務信息決策支持作用,增強高校價值創造力,提升財務管理水平。
二、高校推進管理會計應用存在主要障礙
(一)內部環境基礎薄弱
內部環境是高校應用管理會計的基礎,主要包括與管理會計建設和實施相關的價值創造模式、組織架構、管理模式、資源保障、信息系統等因素。目前,我國高校管理會計應用內部環境基礎薄弱。
1.領導層意識不夠。我國大部分高校沒有設置總會計師職位,領導層對財務工作職能定位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核算和監督”,一般沒有設置管理會計專業崗位,在決策中存在“重投入,輕效益”的現象,不能充分認識到管理會計的作用,應用意識缺乏弱化了管理會計應用的廣度和深度。
2.專業人才缺乏。一方面我國高校現有財務人員年齡結構倒金字塔型現象嚴重,人員專業素質差異大,缺少系統的管理會計理論學習和實踐,知識結構調整及更新壓力大;另一方面,受人事制度影響,新招聘專業人員缺少發展通道而流動頻繁,難以在財務管理工作崗位發揮穩定作用。
3.內控體系建設任務重。內部控制是保障管理會計工具方法科學應用的前提條件。根據《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5]24號),大部分高校已經開展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進行了業務流程梳理和風險評估,形成了內控規范手冊等成果。一方面,部分高校沒有充分重視內控體系建設,工作“虎頭蛇尾”,為完成任務走過場;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內控體系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要達到強化會計核算、內控制度及管理會計協同效應,實現“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管理模式,建立內控建設長效機制,確保內控建設各項成果落地目標需要一個較長周期。
(二)應用活動領域不完整
目前,我國高校已開始管理會計應用探索和實踐,但仍處于自發狀態,絕大部分也只是在有限領域應用了部分管理會計職能,應用的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1.預算重編制,輕管理。我國高校傳統預算編制基本原則是收支平衡,預算收入主要來源為財政補助,預算管理更多偏重資源分配,缺少預算執行和考核機制,未能充分發揮預算導向作用;預算編制方法較為單一,以增量預算和零基預算為主,滾動預算和作業預算等方法沒有得到有效實施。
2.成本管理欠缺。從制度層面上,高校作為財政補助性質的事業單位,非營利性和服務公益性決定其缺少成本管理內趨力,對成本的關注也僅停留在收費標準等簡單財務指標測算上,資金使用更多側重執行進度,忽視使用效益;從操作層面看,高校成本形態多樣,涉及多個業務流程及管理部門,協調難度大。同時,成本核算和管理逐步規范化、精細化需要部分引入權責發生制、開展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等會計核算為基礎,高校并未全面實施對應會計賬務處理。
3.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有限。高校績效評價更多落實在教學、科研等業務活動中,財務績效評價范圍主要體現在財政專項項目。績效評價依據來源于項目申報時填列績效目標表,受項目立項、預算等因素影響,不同項目績效目標所使用績效評價體系存在雷同性,項目申報績效指標體系科學性、真實性、適應性等與實際存在差異。績效考核評價落實不到位,沒有形成績效制定、執行、監督和考核閉環管理,績效評價結果無論對項目責任人還是項目預算安排沒有影響,績效考核形同虛設。
三、高校推進管理會計應用路徑
管理會計應用是系統工程,是應用環境、管理會計活動、工具方法、信息與報告四項要素有機統一。為充分發揮管理會計在財務工作中的作用,高校應構建“一個中心、兩個結合、三個保障”的管理會計應用推進途徑。(見圖1)

(一)把握一個中心:以學校發展戰略為中心
發展戰略是高校為了實現長期的生存和發展,在綜合分析自身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基礎上做出的一系列帶有全局性和長遠性的謀劃,是高校各項工作開展的指導綱領和行動中心。
1.合理制定財務戰略。財務戰略是學校發展戰略規劃中的一個子系統,主要為高校發展籌集資金進行合理資源配置,以實現整體戰略。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高校所面臨的風險和機會水平不同,同時具有不同的財務特征和價值驅動因素,在資金籌集、分配等方面需要有所側重。因此,高校應制定合適自己的財務規劃,體現學校整體發展戰略要求。
2.確定管理會計應用重點。管理會計是“對內會計”,高校所處發展階段、現有規模、戰略目標等不同,管理會計應用重點存在差異性。因此,高校要正視這種差異存在的必然性,緊密圍繞學校自身發展戰略明確管理會計應用服務的重點,為促進高校管理層進行正確的規劃、控制、預測及評價發揮作用。
(二)促進兩個融合:財務與業務、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
財政部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管理會計是通過利用相關信息,有機融合財務與業務活動,在單位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動”。
1.促進財務與業務融合。財務是高校業務在經濟活動方面的反映,管理會計是高校財務工作重要組成部份。高校應加強財務與資產、人事、教學、規劃、審計等不同部門聯系,建立財務工作與資產管理、教學管理、科研管理、隊伍建設等具體業務協同機制,將財務信息與各相關業務有機結合,有效避免業務重復與信息孤島現象,進一步提高財務與各項業務融合度。
2.促進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管理會計以財務會計提供數據和資料為基礎,是財務會計提供信息的應用和拓展。一方面高校要正確理解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關系,避免出現過分夸大管理會計作用而忽視財務會計基礎工作的極端現象;另一方面需要在財務部門工作定位中充分體現管理會計職能,在財務會計工作中借助信息系統等手段做好管理會計信息收集,在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融合中促進高校財務管理健康發展。
(三)營造三個保障:制度保障、隊伍保障、技術保障
高校內部環境建設是管理會計應用的土壤。在外部環境建設趨同情況下,高校管理會計應用程度與其營造的環境息息相關。
1.制度保障。主要包括: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學校發展規劃,建立規范的財務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明確各級機構在財務決策、執行、監督等方面的職責權限,形成科學有效的職責分工和制衡機制;根據財務工作需求合理設置管理會計應用內部機構,將權利與責任落實到具體責任人。高校管理會計機構設置應結合學校財務管理體制,有利于會計信息溝通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2.隊伍保障。管理會計隊伍是高校管理會計的具體實施者,努力培養高素質的管理會計人才是推進高校管理會計應用的根本保證。主要包括:加強學校高層領導的培訓,財務部門積極主動參與學校重大事項規劃,發揮管理會計的對內決策職能,宣傳管理會計應用意義,提高其對管理會計應用和評價的認同感,增強領導應用管理會計意識;加強財務人員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培訓,提升管理會計人員專業素養,保證管理會計運用落到實處。
3.技術保障。管理會計需要運用財務基礎數據進行分析來提供決策依據,因此建立高效的技術保障是提高管理會計應用效率的必要條件。主要包括:完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搭建財務信息和其他資源信息共享平臺,利用大數據及網絡等技術及時對原始數據源提取、傳輸及分析;構建高校內部控制建設信息系統,將財務工作和業務流程緊密結合,發揮管理會計“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決策參與作用;掌握管理會計應用基本方法,能夠根據具體應用領域進行合理選擇和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Z].財會[2014]27號.2014
[2]財政部.關于印發《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的通知[Z].財會[2016]10 號.2016
[3]財政部.關于印發《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100號——戰略管理》等22項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的通知[Z].財會[2017]24號.2017
[4]盛光明,周會,高繼宏.高校管理會計的環境及其營建路徑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8).
[5]馬淑紅,張小玲,周悅.構建高等學校管理會計體系的把控點和途徑[J].管理觀察,2017(9).
[6]姚利華.“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在高校財務中的應用研究[J].財會學習,2016(23).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計劃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