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同時增強教學效率。進行游戲教學就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它營造了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自主思考的習慣,同時將知識點生動化,將教學內容豐富化。小學數學教育本身就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教師利用趣味化教學增強了其吸引力,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提升了教學質量。對趣味化數學教學進行簡單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化;教學舉措
素質教育的推廣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創造了新的生機,它提出了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目標。在小學數學教育中,趣味化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增強其趣味性,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這一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孩子的天性得到解放,其創造性思維也得到加強,并且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趣味化教育應該也正在被推廣,以下是我們對其簡單的研究。
一、趣味化數學課程目的——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小學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為活潑的群體,對未來世界充滿著美好的向往,他們的世界單純,思想純凈,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了游戲,可以促使他們開發自己的思維,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在游戲操作過程中主動思考,自己解決問題。舉個例子:以往的教學模式中,背公式是學生最為煩惱的事情,機械式的默寫、單調性的反復背誦顯得教學枯燥無味,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夠使學生取得良好的成績,無法提升教學質量,如果運用游戲教學法,用“擊鼓傳花”的游戲方式,那么課堂氣氛就會輕松許多,鼓聲落下,接到花球的同學就站起來背誦“乘法口訣”,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小學數學趣味化教學手段簡析
1.進行數學課堂文娛游戲
小學生的文娛活動較為豐富,在這些活動中將數學知識進行合理、幽默的融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印象。例如在說區分“0”是否是自然數時,通過幽默的介紹,學生了解了自然數的規律,進而了解了自然數的數學性質,提升了數學知識的豐富程度。而且,這一方法將知識與生活相連,當學生遇到相似場景時,就會想起相關的數學知識,做到了溫故知新,減小了學生遺忘知識的可能性。
2.數學理論應用趣味化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游戲趣味強的實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在歡聲笑語中學習知識點。例如,讓學生動手制作“正方體、長方體、三角形、圓形”等形狀的學具。如果條件允許,小組合作可以加強其游戲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觀察到各種形狀,加強了對知識的印象,幫助學生養成了自主思考的學習習慣。另外,可以在課堂抽選幾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親自獨立完成“正方體、長方體、三角形、圓形”等形狀的制作,從而加強學生的參與感,提升其主導地位。
3.在趣味游戲中培養師生感情,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的情緒往往主導學習,心情低落的時候,不喜歡該門課老師的時候,都會讓學生不想學習。經過調查發現,該門課老師是否受學生歡迎,也會影響該門課的教學質量。同樣,小學高年級的數學課堂也是一樣,如果老師上課方式幽默風趣,學生們很喜歡,自然愿意聽課的學生也多,愿意向老師提問的學生也多。老師在利用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與學生建立愉快的學習關系,營造出輕松的學習氛圍。老師要主動了解學生,比如平時有些調皮的學生,可以順應其好玩的天性,利用一個游戲,讓其學到知識,讓其有成就感,或許這能改變一個學生,讓其愛上學習。必須強調的是,游戲只是一個輔助手段,老師應該利用游戲來了解學生,在游戲中肯定學生,相信學生。要多表揚學生愿意參與游戲,表揚其發現問題的敏銳,再趁著其熱情引導其思考分析問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的心理距離拉近了,老師的工作也能更好地進行。
4.舉辦數學競賽,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競賽性質的游戲,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增強他們的主動態度。例如,將學生進行分組,組與組之間進行競賽。將“加、減、乘、除”融合出題,列出答案,并打亂順序,然后學生用連連看的方式進行結合,可以進行提問搶答獲得連線的權利。連線成功后,對該題目進行解釋說明,介紹其主要性質,完成這一步驟計一分。最后組與組之間進行比較,分數高的給予獎勵,分數低的進行懲罰,要注意懲罰不能對學生產生傷害,也不能打消其積極性,例如可以懲罰其表演歌曲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加強了對數學計算性質的理解,而且對知識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總結,還豐富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趣味化教學幫助學生養成了自主思考的學習習慣,利用孩子愛熱鬧的天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主要通過數學實踐、有獎競賽、文娛表演等方式進行趣味化教學,在使用時要注意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進行引導式的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希望本文的一些總結能夠對小學的數學趣味化教學有一點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杜鵑.小學數學趣味化課堂的構建策略探討[J].現代交際,2017(9).
[2]許威.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趣味化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3):191.
[3]張明宏.游戲與數學:論小學數學趣味化教學模式構建[J].新課程(小學),2015(11):281.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