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摘 要:情境教學,即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目的地將一些帶有情感色彩、生動形象的場景引入到課堂上,從而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程度,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式。利用生活資源、趣味性、開性放等三種要素分別探討了情境教學在數學課堂上的運用方式,旨在加強情境教學應用,促進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教學探究
近年來,在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下,情境教學以其既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又能顯著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特點日益受到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歡迎。一方面,情境教學拋棄了傳統教學中枯燥乏味的單一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當中;另一方面,其改變了過去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給予學生與教師進行平等交流的機會,促進師生關系,使學生能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積累數學知識,培養良好的數學素養。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就如何在數學課堂上開展情境教學作出闡述。
一、運用生活資源展開情境教學
數學作為一門實用性極高的科目,遍布生活的每個角落,可以說,我們看的、摸的每一件事物都與數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可利用該點,運用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來展開情境教學。
例如:在教授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這一課程時,教師首先向學生簡單地介紹長方形和正方形,在確定學生對這兩個圖形有基本的了解后,教師再發出提問:“同學們,長方形和正方形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實它們就藏在我們身邊的各個角落,比如,在我們這間教室就藏著很多長方形和正方形,你們能將它們找出來嗎?”提問結束后,學生立即環顧教室,然后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學生指出教室窗戶的窗框是長方形的,有的學生發現電燈開關是正方形的,還有的學生說腳下的地板就是一整塊大的長方形。回答結束后,教師給予贊揚,然后順勢引入本節課的課題:“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很快地從我們身邊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了,不過,這兩個圖形可不僅僅是外觀上的不同,里面還藏著許多秘密,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具體探討長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征。”
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既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又使其切實體會到數學并非僅僅是枯燥的數字,而是真實存在于自己身邊的任何事物。
二、重視情境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激發人們進行某項活動的最佳動力,在興趣的引導下,人們將產生愉快的緊張心理,集中注意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可見,若是將趣味引入到情境教學中,必將在提高教學效率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二年級上冊“認識乘法”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不必著急于讓學生翻開課本,而是先以故事的方式引入課題。“這天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小花貓與小黑貓決定去湖邊釣魚,湖里的魚兒多極了,它們釣呀釣呀,還沒到中午的時候就已經釣到了好幾桶肥美的魚兒。回到家的時候,貓媽媽問它們倆誰釣的魚兒最多,小花貓挺著胸膛驕傲地說自己釣了兩個桶的魚,每桶三條,是它釣得最多,小黑貓則反駁道自己釣了三個桶的魚,每桶兩條,它才是釣得最多的,貓媽媽聽完它們的講述后笑了,說它們誰也沒有贏,誰也沒有輸。”故事講完后,教師讓學生仔細想想為什么貓媽媽會這么說。學生有的拿出紙筆算起來,有的則用手指頭模擬桶里的魚兒,不久,學生就得出兩只小貓釣到的魚都是相同數量這個結論。教師給予肯定,然后作進一步解釋,繼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先是被故事吸引了注意力,接著又被故事結尾的懸念調動了興趣,迫不及待要解答其中的謎題,不自覺就投入到了學習當中。
三、創設開放性情境教學
在新課改背景下,大多數小學數學課堂均告別了單一的教學方式,但數學教材則由于受篇幅或其他因素的影響,使得題目的問題、答案總是明確且唯一的,缺乏靈活性。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自行設計一些開放性題目,結合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
例如,在復習四年級上冊“混合運算”這一課程時,教師可先將班級分成數個小組,然后給出這樣的問題:“數字王國新來了24名成員,王國的每個公民都非常歡迎他們,但是王國的旅館現在只有三個房間,如何分配這24個成員就成了難題,同學們,請你們來幫他們想想辦法,看看能以多少種方式為這24個成員安排房間?”題目出完后,教師讓各個小組思考和討論該運用哪3個數字和哪2個運算符號才能使結果等于24。討論結束后,教師再以小組比賽的方式,讓各個小組的代表上黑板將討論出的算式寫出來,最后想出的算式最多且最正確的小組獲得優勝。
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改變了過去數學答案唯一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其邏輯思維的發展。
綜合上述,小學數學教師在采用情境教學的同時,通過充分利用身邊資源,著重于教學的趣味性、開放性,不但能加強情境教學的應用效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本芳.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9).
[2]魯國卿.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教育,2013(3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