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艷華
摘 要:小學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生的年齡較小,知識積累較少,常憑借自身的主觀情感對事物進行判斷,在學習中也是如此。語文科目蘊含豐富的情感因素,是養成小學生健康品格的重要橋梁,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實施情感教育手段,對小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心隨文動,情隨文涌,讓學生在情感的影響下,潛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品格。
關鍵詞:心隨文動;情隨文涌;小學語文;情感教育
新課改以后很多創新的教學方法被應用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基于小學語文內含豐富情感因素這一特點,本文認為情感教育對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健康品格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情感教育是在“以學為本”的基礎上展開的一項教學手段,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又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入挖掘語文科目中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上文已經提到情感教育就是基于“以學為本”的原則,以情感為橋梁,來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一種教學手段。就是通過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溝通,達到情感共鳴,讓學生明確語文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情感教育是切實地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考慮,是將真實的情感作為語文知識傳播的手段,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下,心隨文動,情隨文涌,這樣不僅可以學到語文知識,更能進行深入的人生思考,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毫不夸張地說,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個新的發展渠道[1]。
二、心隨文動,情隨文涌——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策略
(一)以聲傳情,體驗情感
雖然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知識積累也不豐富,但是小學生的內心世界非常豐富,思維非常敏捷,容易受到外界情感因素的影響,這對于情感教育的實施無疑是有利的。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朗讀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也是讓學生與文章與作者交流的主要橋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情感進行朗讀,通過聲音體會情感,這樣也可讓學生心隨文動、情隨文涌,與文章的情感產生共鳴,體會文章更深刻的含義。
例如,在教授《觀潮》一文時,我們就可利用朗讀,將學生的情感引向高潮。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文章中有很多描寫美景的詞匯,如水天相接、若隱若現、白浪翻滾、洶涌澎湃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生動的詞匯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體會到錢塘江大潮壯美澎湃的景色,感受祖國的壯美山河,仿佛自身的心胸都變得開闊起來。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分段朗讀,深入地進行體會。
(二)以境生情,理解情感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死記硬背語文知識和文章內容,對于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所帶來的情感,則處于懵懂的理解狀態,知識大多只學習了表面。學生要想做到心隨文動很難。這就需要教師以情感為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情感得到升華,對語文知識也會有一個更加深入的體會[2]。
例如,在教授《坐井觀天》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為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景,小青蛙眼中的天空是多大的?為什么?小鳥眼中的天空又是多大的?為什么?小朋友眼中的天空又是多大的呢?對我們有什么啟發?通過一個個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做人要開闊眼界,不可“矮人看戲,人云亦云”。
(三)以文載情,激發情感
不管是通過聲音來傳遞情感,還是通過情景來烘托情感,我們很多時候也只能觀察到學生表面的情感變化,對于學生內心情感往往了解不深刻。那么我們如何引導學生將內心的情感抒發出來呢?寫作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媒介。寫作是語言的另一種表達形式,我們可以通過事物、景色、人物等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語文教師可以以情感為基礎,引導學生利用真情去書寫,這對養成學生健康的品格有非常積極的作用[3]。
例如,在學習完《司馬光》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為學生布置一篇習作:如果你是司馬光你會怎么做?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如此的情況呢?學生開始認真地進行思考,進而進行寫作。通過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已經領會了文章所表達的含義,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對司馬光的聰明才智、遇事不驚慌的精神進行了評價,并寫到了對自己的啟發,有的學生引申到自己的生活,闡述了自己遇到的相似故事,表示自己做得還不夠好,要向司馬光學習。通過寫作,學生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反思,養成了良好的精神素養。
總之,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為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生命力,也通過情感的引導,讓學生養成了健康的品格。廣大語文教師還需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以情感為橋梁,引導學生心隨文動,情隨文涌,更好地進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琴.心隨文動,情隨文涌: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4):3.
[2]張殿吉.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天地(小教版),2016(10):96.
[3]臧以霞.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95(5):15-16.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