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洪
摘 要:小學低段,孩子“天真,好奇,好動”,讓他們重復練習不免課堂枯燥無味。讓孩子玩游戲,不少年輕老師的課堂失控,顯得混亂。口算能力是數學的基礎,克服練習抽象、枯燥無味,課堂游戲運用需要老師的教學機智。一些成功的機智積累使得課堂游戲不僅能帶孩子進一個有趣的數學王國,而且能幫孩子領略數學美妙的同時,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提高孩子的數感。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游戲;口算練習
希爾伯特說過:“數學是根據一些簡單規則使用毫無意義的符號在紙上進行的游戲。”也有人說:“愛游戲就是孩子的天性!”有太多的將游戲和口算訓練結合起來,就這樣,老師們都讓游戲走進課堂。是不是所有課堂游戲都讓孩子親近數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既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也要注重數學學科特點的課堂游戲,課堂變得高效,有生命力!
一、巧設計,動靜結合
班級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感興趣的知識點不同,參與度也會不同。如何調動班級每個孩子有效參與?這是選擇、改進課堂游戲考慮的一個首要問題。例如,在教學20以內加減法時,課前都有幾分鐘的口算練習開火車看卡片說得數。一段時間后,由于參與面較小,沒開火車的孩子有些無所事事,坐姿也不端正。為了在課前口算練習讓全班孩子參與進來,我進行了一些改編。全班孩子看卡片,在指定的練習本上寫得數,這個環節沒有一丁點聲音,意圖讓孩子獨立思考。而后,在評價環節用開火車公布答案,其他同學一邊判斷對錯,一邊在本子上打勾打叉。在最后評價環節,采用自評、同桌交換的方式畫星。這樣,所有的孩子在課前幾鐘里課前準備不僅做到快、靜、齊,同時在這幾分鐘里,所有的孩子時時有事做,課堂上動靜結合。都說靜能生慧,課堂不僅要熱鬧地吸引孩子,更要留給孩子安靜思考的時間。學習不只是參與活動,更是在活動中思考。
二、讓孩子愛上數學游戲,先得講清規則
愛游戲是小學低段孩子的天性,孩子們對游戲不可抗拒。課堂游戲進行中不少孩子由于過度興奮,使得課堂突出情況增多。老師若沒及時調控,課堂將不再是預期中的“張弛”有度,而是“混亂”不堪。
要讓孩子在課堂上獲得成功體驗,游戲就得有序進行。要有序,就得先給孩子們講規矩。有時,甚至先做示范。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做到及時糾正。在教學看卡片指定學生說得數,有個別孩子沒能管住嘴巴報出得數,我當時沒馬上停下游戲,糾正游戲中的規矩。其他孩子看到老師沒批評這種情況,也不管嘴巴,報出得數的越來越多,使得游戲沒發正常進行下去。給孩子講清游戲中的規矩,對違規的情況立馬提出不足。新游戲一開始不要著急,要先練幾道題,先將游戲規矩講清楚,孩子們明白規矩后,游戲的進度自然就快了。
三、講算法,明算理
計算能力的提高不是機械重復,更多的是算法、算理的掌握,更是不斷優化算法的過程。課堂游戲既要附加上一定題量習題,更要在該過程給學生交流算法的目的。《11減幾》是退位減法的第一課時,在搶卡片環節中獲勝的孩子上臺當“小老師”,獎勵一次領讀算法的機會,意圖鞏固本節課學習的“想加算減”“破十法”;在隨后《12減幾》的教學中,開展名為“算法風云榜”搶卡片的游戲,讓最快算出得數的孩子搶到卡片,并在全班范圍交流自己的算法,同時也給自己所用的算法記上一星。這樣設計是讓孩子借助游戲積極參與算法鞏固,同時通過直觀的“算法風云榜”感受“想加算減”“破十法”的優越性。
四、系統性和計劃性,要“玩”有所獲
1.游戲的設計有層次性、系統性
口算練習游戲主要是達到鞏固和熟練的目的,小學低段孩子的基礎,理解力存在個體差異。為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目標,游戲設計按先易后難,先集體再小組最后個人進行。在教學《11減幾》第2課時,先復習環節,游戲第一關是全班讀卡片說得數,并且是按照順序進行;孩子們發現其中的規律都在說“太簡單了”,接下來難度升級進入第二關,打亂手中卡片,讓指定小組快速回答,評優勝小組。第三關,教師快速出示卡片,最快答對的獲得卡片,卡片出示完,搶到卡片最多的被評為本節課的“口算大王”。孩子們的好奇心、好勝心也比較強,游戲利用好這兩點,孩子們有了期待,效果更好。為鞏固10以內的加減法,班級開展“口算之星爭奪賽”,給每個孩子一張參賽表,將課堂上闖關游戲生出的就獲得一枚獎章,累積一周,最多的就獲勝。
2.玩后要善于總結歸納
玩了一個游戲,千萬不要草草收場。我們不妨讓孩子說說游戲致勝的策略,不要小看我們的孩子,他們能從算法、算理以及平時練習方式、上課認真聽等方面來與大家分享。教師這時再加以適當點撥、歸納,這不就讓學生從中悟出道理來了嗎?一節課結束的時候,哪怕讓算得最慢的孩子說說收獲,他也能說出一二,這不就能讓人人獲得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有價值的提高嗎?
羅素說:“數學是一門冷而嚴肅的學科。”當這門學科遇到活潑好動的小學低段孩子,如果不顧孩子的天性,強加給孩子重復性的、枯燥的計算練習,就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不能因為孩子小,一味讓孩子玩開心就是學數學,學習不只是參與課堂游戲,更是在游戲中思考,獲得學科學習的方法。孩子們在不斷成長,我們的課堂游戲也要不斷改動,只要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作為教師的我們都可以嘗試借鑒。
參考文獻:
[1]陳燕云.讓數學變得好玩[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2]張仁賢,范丹紅.多元智能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20個應用[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