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如何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小學語文教育尤其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而語文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日常教學活動中增添充滿趣味性的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真正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是目前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研究和分析,以幫助小學語文教師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語文教學
《論語》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更快。這個“樂之”就是指一個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一位學生只有對學習充滿興趣,才能擁有學習的動力。尤其是對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而言,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理解能力還處于發展之中,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之中,認真聽講教師所講授的豐富的語文知識的關鍵手段就是培養學生對小學語文的學習興趣。下面,筆者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以供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參考。
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之中,語文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師傳授什么樣的知識,學生才能學習到什么樣的內容,學生在課堂中是完全被動的存在。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教師更關注的是學生應該怎樣掌握一篇課文中所要求的重點字詞、怎樣讀懂一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怎樣判斷作者的寫作意圖。這固然能夠幫助小學生比較系統地理清一篇課文,抓住課文的關鍵點,但是教會學生學會一篇課文并不是小學語文教育的最終目標,小學語文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自主地思考。
若想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語文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的主體地位,明白學生希望獲得什么樣的知識,從而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以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生為“本”的小學語文課堂,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小學語文課堂發揮最大價值。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實行“小組討論”模式,就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最佳方式。在小組討論中,小學生相互交流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理解,并傾聽他人對這個問題有沒有不一樣的觀點,從而更進一步啟發思維,擴展思路,在思考與討論過程中,充分培養學生對小學語文學習的熱情。
二、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走入課堂
語文是一門充滿著趣味性與藝術性的學科,語文教材中也包含著豐富的故事和傳說。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這一特點,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才是學生喜歡、易于接受的教學方式。比起傳統的教師講解,創設有趣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真正走入課堂,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是當前語文教學中最為有效的途徑。
在對一篇故事性課文進行教授時,語文教師可以先抽取班級的幾名學生,讓他們分別扮演故事的幾位主人公,利用課下時間排演一部情景劇,在課堂上為同學們表演。這樣不但能加深小學生對這篇語文課文的理解和記憶,也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勇于在語文課堂中表現自己,從而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堂,愛上語文這門內涵豐富的學科。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充滿學習的成就感,從而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掌握語文知識,如何提升自身的語文文化素養。
三、優化課堂導入模式,鼓勵學生自主預習
語文課堂的教學時間是極為有限的,而要想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教師就要教會學生怎樣合理安排課外時間,怎樣在課外有效地預習課文,這是目前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良好的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緊緊跟隨著教師的節奏與腳步,有效地消化課堂知識點,并充分理解課文,也能夠幫助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隨時發現學生在對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時存在哪些不足。
而優化課堂導入模式,則需要語文教師綜合運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影像、音樂等多種方式加強對學生的感官刺激,讓閱歷、知識點都較為欠缺的學生更容易明白教師的想法和教師所要講述的知識點與內容,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充分激發。小學生具有濃重的好奇心,因此教師需要牢牢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優化課堂導入模式,用充滿趣味的手段幫助學生打開探索語文世界奧秘的大門,讓學生在發散思維的過程中集中學習的注意力,獲取新的知識。
總而言之,興趣是學生敲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和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迸發想象力與創造力。而如何更好地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長久的課題,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并為找尋最佳答案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尹紅.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科技創新導報,2015(6):9.
[2]王彥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5(2):17-1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