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玉
摘 要:核心素養對人的發展非常重要,在數學十大核心素養中,數感培養不容忽視。結合教學實踐,從親身體驗,建立數感;動手操作,增強數感;利用估算,發展數感;解決問題,升華數感方面進行了闡述,以期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感;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小學數學的十大核心素養,其中數感是擺在首要位置的,由此可見,具有良好的數感,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小學教師,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基于核心素養下的數感培養策略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親身體驗,建立數感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學習內容,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室,在親身體驗、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去發現和探索,幫助孩子們用數學的視野去了解身邊的事物,認識到數學離不開我們的現實生活,進一步促進學生數感的建立。
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米”時,為了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建立長度單位“米”的概念,可讓學生走出課堂,帶學生到操場上,通過走一走、量一量、說一說的方式,讓學生實地體驗1米、20米、50米、100米的長度,從而更好地掌握“米”的概念。在教學面積單位“平方米”時,讓學生走進操場,親身感受1平方米、10平方米的大小,并測一測操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通過親身測量體驗,對米和平方米的概念有了更直觀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在學習認知的過程中建立了數感。
二、動手操作,增強數感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智慧自動作發端?!庇纱丝梢?,人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動手操作能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和理解數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內化知識,形成良好的數感。在課堂上,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如果學生沒有動手操作的體驗,是很難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因此,我采用學生動手操作的方式,讓他們通過折、涂、畫、寫、分、說等實踐活動幫助理解。這樣的活動,學生通過操作和交流,理解了平均分的不僅可以是一個物體,還可以是幾個物體,這樣學生對整體“1”有了清楚的認識,在直觀操作的過程中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增強了學生的數感。
三、利用估算,發展數感
在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估算的作用,它對數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在估算教學中,我們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可重組教材,采用孩子們熟悉的生活素材作為學習內容,在充分估算和交流中,學生的估算能力得到了提高,促進了數感的進一步發展。
例如,可結合學生秋游活動設計以下題目:三年級有106名學生參加秋游,學生門票是48元,需要準備多少錢買票?學生可能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
(1)48≈50,50×106=5300(元)
(2)106≈100,48×100=4800(元)
(3)48≈50,106≈100,50×100=5000(元)
(4)48≈50,106≈110,50×110=5500(元)
對于以上四種估算,讓學生充分討論:哪些估算才是合理的?由于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學生通過思辨,得出第一種和最后一種估算才是合理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挖掘生活素材,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培養學生用估算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經常訓練,學生的估算意識大大增強,而在運用估算的過程中數感也得到了提升。
四、解決問題,升華數感
費賴登塔爾認為:“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后,關鍵是懂得靈活運用,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借助孩子們已有的實際經驗,創設問題情景,讓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這個內容時,可出示以下題目,讓學生嘗試解答。學校組織學生春游,二(1)班有20個同學去坐船,每條船最多能坐6個人,要租多少條船?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快列出算式20÷6=3……2,并理解商3和余2表示的意思,得出要租4條船才能讓20個同學坐上船。此時,我們還可以拓展一下,讓學生分析可以有怎樣的坐船方案?這時,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列出坐船計劃,通過討論發現:可以1條船坐6人,1條船坐4人,另外2條船各坐5人;或2條船上各坐6人,另外2條船各坐4人;或4條船各坐5人。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思想交流,得出不同的坐船方案,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升華了數感。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深知,數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常抓不懈。同時,我們也要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合理地使用教材,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等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數感,促進學生良好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蘭恭生.小學生數感培養策略摭談[J].小學教學參考,2011(3).
[2]嚴孫煒.以核心素養引領教育教學改革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