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蘭
摘 要:由于受先天遺傳、家庭環境、后天教育等影響,學生在美術智能、美術素養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不能給他們過早地貼上“無美術細胞”“色彩感覺差”的標簽,這不僅會扼殺學生的美術興趣,還會導致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對于那些存在聽力障礙、智力障礙等特殊情況的學生來說,教師更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耐心。通過實踐研究,對特殊學生美術素質培養策略進行了探索,希望為特殊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嶄新的思路。
關鍵詞:特殊學生;美術素質;培養策略
藝術家曾這樣描述美術素養:“美術素養是一盞照亮幸福的燈,它不是生活的必須,卻影響生命的質量,它不是思維的能力,卻影響看世界的角度。”誠如藝術家所言,美術素養的培養對于一個人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于殘障學生來說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對于從事特殊學生美術素質培養的教師來說,其肩負的不僅是教授學生知識的重任,更是打開這些折翼天使心靈的導師,通過他們的引導和幫助,讓學生認識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孩子,用心去體會他們的情感,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他們才愿意敞開心扉,進行“天馬行空”的創作,呈現出的作品便是最自然的、最精彩的“大師的杰作”。
一、多措并舉,促進特殊學生美術素質培養
當下中國,大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進行技法訓練,而忽視對其興趣和素養培養,這就導致學生未真正走入美術世界,學到的也僅是皮毛,其美術作品也往往沒有創意和靈魂。對于殘障兒童美術教學來說,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針對這一教學現狀,就需要美術教師采取多種措施,提高特殊學生的美術興趣和素養。如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從教學生畫貓畫狗轉變到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美術素養的培養。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重新建構教學理念,以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讓孩子從實際生活和所思所想出發,不限主題,不限內容,給他們自由創作的空間。除了上述兩點,美術教師還可以倡導問題驅動法,讓他們帶著具體問題浸入現實社會情境,在解決問題中培養他們對美術的熱愛之情。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更像協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幫手,開啟他們美術世界的鑰匙,為培養特殊學生美術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利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
1.利用多媒體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
俗話說:“見多識廣。”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對于殘障兒童美術素養培養來說亦是如此。由于他們身體存在著缺陷,導致其接觸的世界較為狹窄,少見識淺,思想更為簡單、匱乏。因此,教師應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打開他們的眼界和思路。如在課堂中教師可多帶領學生欣賞大師作品,通過“走進”大師的生活,傾聽他們的故事,感受大師的風范,從而更好地理解他們的作品。如莫奈的《睡蓮》、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等。在欣賞作品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臨摹和創作,通過他們稚嫩的筆觸、極具童趣的構圖,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2.創建一個和諧、健康的美術教育環境
俗話說:“環境是孩子們最直接的老師。”誠如此言,創建一個和諧、健康的美術教育環境對殘障兒童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在教學活動區布置一些學生作品或相關景物圖片以及實物來創建環境,通過耳濡目染,陶冶學生的美術情操,培養其美術素養。筆者通過一段時間環境教學實踐,發現使用該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總喜歡圍著作品或圖片觀察、交流,而我也會抓住這一關鍵時機和他們進行交流和討論,引導他們發現、講述身邊的美。通過這樣的教學設置,學生學會了欣賞和評價美術作品的基本方法,為提高其美術技能和素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帶領學生走近大自然,提高其觀察力
殘障學生像所有正常學生一樣,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探索自然世界的種種奧秘成了他們共同的愛好。美術教師可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開展教學,將美術課堂進行延伸和擴展,搬到大自然中去,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對培養其美術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自然,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因為觀察力在美術活動中尤為重要,不論是底稿的創作、材料的選擇都需要仔細的觀察。
如我在教學過程中就堅持帶殘障學生走出校園,到附近的公園去采風。在一個落葉繽紛的秋季,我讓學生觀察落葉的色彩、紋理,然后再根據其特點進行討論和創作。通過討論,他們對落葉的畫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創造出來的作品更逼真。通過將美術課堂搬到室外,孩子們的各方面能力如自由探索、自主創作、自我表達的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殘障兒童教育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為特教者應以無私的人間大愛努力工作,不負家長、學生的眾望,積極幫助殘障兒童適應社會,提高殘障兒童的美術素養,努力培養他們成為具有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折翼天使。
參考文獻:
[1]高健.怎樣培養小學生的審美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0).
[2]黃學寧.構建有文化的美術課堂,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J].時代報告:下半月,2013(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