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代彪
【摘要】操作風險頻發不利于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平穩運營和內部控制體系完善。但是,現有研究表明,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恰恰多衍生于內部控制缺陷與管理失范。由此,必須通過加強內部控制,打破操作風險的內生鏈條,方可稀釋乃至消弭操作風險。具體來看,“硬手段“主要包括強化審計監督力度、提升內控決策執行力度,”軟手段”主要是凈化銀行環境、提升銀行文化品質,增強員工的職業道德感和法律素養,使他們能夠“合規守法”地完成業務操作和經營活動,雙管齊下方能有效增益我國國有銀行操作風險的控制效率。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 內部控制 操作風險 風險控制
操作風險存在于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幾乎所有領域,《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將其等級提升至現代商業銀行的主要風險。[1]
一、國有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主要表現和來源
(一)國有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主要表現
根據現有經驗來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主要事件類型可以大致被歸納為如下幾項:內部欺詐、外部欺詐、內外勾結與腐敗、內部就業政策失穩、工作場所安全威脅、客戶關系危機、實體資產損害、業務中斷、系統失靈、執行交割混亂、流程管理失靈等。[5]
此外,還需注意的是,正是由于內部控制羸弱所導致的操作風險頻生,某些系統內的極化傾向便被凸現出來,譬如“基層性增生”或“偏遠性集中”等,都是比較顯著的特征。原因在于,為了掩蓋非法行為,串謀者、失誤者往往人為操作以分攤資產損失,這就很可能躲避掉原有內控系統中的風險監測。而且,基層銀行和偏遠分支地區對于合并損失的感受性和靈敏度相對弱勢,加之風險控制意識還不夠成熟,自然可能為風險滋生提供空間。[1]
(二)國有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主要來源
依照來源,可以將常見的國有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事件分為四類:
一是由制度缺陷所誘發的操作風險。這類操作風險的病灶往往出現在內部控制系統的“尾部”,即控制監督工作的不到位。當然,體系性弊病也往往受到管理者不良心態的催化。審計執行者和其他監督環節的責任人的風險控制意識薄弱抑或同風險制造者通謀,都是又發、強化這一風險的因素。
二是由工作失誤所誘發的操作風險。這類風險誘因在當下仍然存在,但與自主性職業懈怠、腐敗等事件類型相比確系少數。當然,人力資源和績效管理的相關責任人需要就危機事件進行清查和深入,探究背后是否存在諸如職業倦怠的群體性職業弱化或諸如工作流程、標準規定不合理的規準性結構弊端,以及時作出調整。
三是由自主性違法違規行為所誘發的操作風險。正如前所述,這一風險事件類型最是常見,也具有最大的危害性。其常見的原因有二,一是資本交易的巨大外部性,這源于人的趨利性,難以從肇端上扼制;二是其很難被察覺,也無甚有效手段禁絕之。也正因此,本文將在對策部分重點討論該項下的治理策略。
四是由不可抗力所引致的操作風險。這類操作風險可由技術升級或其他危機干預措施作應激處理,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常見的風險緣由包括銀行系統的信息崩潰、斷電保護失靈等等。
二、國有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內部控制機制
如前所述,自主性違法違規行為所引發的操作風險是危害性最大、最難治理也是“發病率”最高的風險事件類型。具體可被甄別的有員工職業懈怠、腐敗、內幕交易等。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筆者將主要針對這一風險,闡述國有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內控機制的完善。實際上,我們也可以從我國各大國有銀行強化己身內部控制的措施更進上求得經驗。譬如,建設銀行的“軟硬兼施”舉措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方面,建設銀行強化審計監督力度,從各個角度入手加強、修補內部控制機制,提升效率、落實效果、加強執行力是關鍵,此為“硬”手段;另一方面,建設銀行著重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誠實·公正·穩健·創造”的企業核心價值觀,[6]有助于通過“軟法”的實施提升員工的職業道德感和尊榮感。
(一)強化審計監督
審計是發覺、遏制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最為有效的監督辦法。筆者建議,各國有商業銀行都應當制定完善的內部審計制度、引入交叉審計制度,建立專門的審計章程、開辟專門的審計部門、委任專門的審計人員,落實審計結果的處置和延伸,使得審計監督成為“閉環”、發揮實效。
(二)行事合法合規
實際上,大多數員工——尤其是前文提到的基層和偏遠分支的員工——的金融風險防范和金融法律規制意識并不強。極少數人認為,制度漏洞是可鉆的、國家便宜是可占的,自己的“高明手段”也很難被察覺、更不會被法律所懲處。由此,強化對于員工的金融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單獨強調的是,應當特別強化金融刑事法制教育。各國有商業銀行法制教育主管部門要審慎防止操作風險演化為大宗金融犯罪,更要警惕內部金融控制事件成為洗錢、毒品交易等惡性犯罪的“幫兇”和“溫床“。
(三)增進職業道德
在風險來源分析部分,筆者指出,自主性違法違規行為衍生于人性之“惡”。因此,還需要通過教化方式來扭轉局面。只有提升了員工的職業道德感,使他們對于職業懈怠、腐敗、內幕交易等致使國有經營性資產流失的行為深惡痛覺,他們才有可能抵制住來自于銀行內外的各類誘惑,不使自己身入險境、也不為銀行造就風險。
三、結語
根據新巴塞爾體系,世界范圍內的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事件類型混雜、多樣,最具危害性、最為頻發的當屬內部控制失范情形下的職業懈怠和腐敗。這也是本文討論的重中之重。當然,除了這一自主性違法違規行為外,我們還將目光投放到了制度缺陷、工作失誤和不可抗力等其他致險緣由上。針對這些操作風險,我們認為,只有完善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機制,方能在最大程度上消減之。針對本文重點討論的自主性職業懈怠和腐敗兩項操作風險,同時基于建設銀行的治理經驗,強化審計監督、行事合法合規、增進職業道德等策略“軟硬兼施”后,也可收到不錯的治理效果??偠灾?,內部控制的完善是稀釋操作國有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法門,而操作風險控制效能的提升又會反哺內部控制政策的落實實效,二者可以相互促進并結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謝琳娜.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與操作風險控制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06).
[2]張運鵬.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的制度性研究[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0.
[3]李仁真.國際金融法[M].武漢:武漢大學,2011.
[4]陳廣山,張同健,嚴明燕.論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對操作風險控制的功能支持[J].改革與戰略,2009,25(06).
[5]張同健,張成虎.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與操作風險控制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06).
[6]“中國建設銀行企業文化”[EB/OL].http://www.ccb.com/cn/ccbtoday/culture.html,201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