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旺榮
摘要: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給各行各業帶來了一次顛覆性的革新。特別是在公共資源交易中的應用,創新了行業新格局。利用網絡技術以及相關成果,推動公共資源交易構建具有新時代特色的互聯網電子交互平臺,實現“互聯互通、統一管理、資源共享、有序競爭”公共資源交易體系轉型升級,是當下公共資源交易發展的新途徑。本文以傳統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為切入點,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共同作用下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分析,以期能夠為業內各界人士的創新提供參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t has brought about a subversive innovation to all walks of life. In particular, the application of public resource trading has innovated the new pattern of the industry. By using the network technology and related achievements, we can promote the public resource transaction to construct the Internet electronic interactive platfor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so a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public resource transaction system, such as"interconnection, unified management, resource sharing and orderly competition". It is a new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resource transac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ditional public resource trading platform as the entry point,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public resource transaction platform in detai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people in the industry.
關鍵詞: 互聯網;網絡技術;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Key words: Internet;network technology;public resource trading platform
中圖分類號:P315.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4-0267-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公共資源交易逐漸呈現出市場化配置的趨勢,這是市場經濟發展和政府發揮職能下的必然產物。2015年8月,國務院統一印發了《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要求各級政府對工程項目招投標、土地使用權、礦業權轉讓、國有產權交易以及政府采購四大領域交易市場進行整合優化,構建統一的交易平臺。通過平臺從而實現資源共享[1]。截止到2017年,各省市基本完成了平臺的整合與構建工作,幾乎所有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構建都是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主要依托工具,并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初步完成了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從有形市場向電子化平臺進行發展。因此,順應時代需求,創新發展,積極響應當下“互聯網+”新趨勢,不斷推進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公共資源交易中的應用,是當前公共資源交易行工作業面臨的重點。
各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幾乎采用的都是“1+N”的構建模式,即省平臺+各市級平臺。省、市各自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自行建設機房,同時分別投入資金采購相關設備。省級公共平臺與市級平臺之間通過政府專網來實現互聯互通,并根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系統數據規定》來開房相應的數據接口,以此來實現資源共享。主要包含主體信息庫、專家庫以及信用體系建設等。傳統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時戶內平臺,主要包含三方面要素:第一,支撐平臺運行的有關軟件。諸如操作系統、存儲系統以及標準庫等;第二,基礎服務設施。比如身份管理服務、審計服務、遠程異地存儲等;第三,應用服務系統。比如:平臺內各種招投標文件檢測軟件、清標軟件等。
2.1 借助互聯網思維,對全程網絡運行平臺予以構建
在工作中,要積極貫徹落實李克強總理“互聯網+”的指示要求,將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與業務工作有效結合,找準切入點,尋求創新性突破,從而實現項目從傳統交易平臺向電子化交易平臺發展,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轉型和優化。
2.1.1 建立統一的全程網絡業務運行系統
通過互聯網技術在全省市建立公共資源交易網,對公共資源交易項目進行全面涵蓋,并縱向貫通縣級子網絡。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通過研發建設工程招投標、政府項目采購、土地轉讓、產權交易以及醫療器械耗材采購電子運行系統,從而實現網上招投標、公示、省市縣三級互通,資源共享,形成全省一體化的交易網絡。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中項目開標環節,促進了業務系統由傳統的“多重密鑰、兩級解密”的形式向“一鍵解密”發展,不僅有效縮短了開標時間,同時也加強了對投標企業、名稱、投標文件內容的保密升級[2]。而在評標環節,網絡技術作用于系統內嵌的標書比對、清標以及暗標評審等電子軟件中,對投標文件進行自動檢測,然后向專家提供較為準確、科學的數據。同時,電子標書比對軟件將會對投標企業上傳的投標文件進行自動查詢,并將對上傳的相關文件的IP地址以及MAC號進行核實,一旦發現信息一致,那么將會被判定為圍標串標。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改變傳統人工判定,提高工作效率。在電子清標軟件的應用中,系統會對投標文件是否符合相關要求以及清單價格進行科學化的分析,并列明清單中可能存在的錯漏以及對綜合單價的組成情況、投標文件網絡相似度等進行詳細的檢查分析,并向專家組提供較為可靠的詳細資料。在電子暗標評審的應用中,系統會對電子投標文件進行隨機編號,并對文件字體、字號進行自動調整,從而確保專家不會在評審過程中有徇私舞弊的行為。同時,打分軟件將會對專家的打分情況進行核實,對于高于或是低于專家打分均值20%以內的情況進行預警提醒,根據提醒專家對分數進行復查并做出相關的書面說明,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專家打分的自由裁量權,遏制了私人交易或是“關系分”“人情分”的發生,促進投標結果公平、公正、公開。
2.1.2 建立統一的評標專家隨機抽取系統
通過對建筑、交通、衛生、財政以及水利等部門的評標專家資源進行統計整合,利用網絡技術研發出電腦隨機確定、語音自動通知、密封打印名單的專家抽取軟件,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專家收受賄賂、以權謀私現象的發生,確保各類評審專家在抽取過程中的規范。同時,該系統還研發了遠程視頻評審模塊,集合了中央、省、市、縣四級單位相關專家資源,對于一些大型復雜的項目就可以利用遠程視頻評審軟件邀請外地專家進行共同評審。
2.1.3 建立統一的基礎信息管理系統
當前,計算機網絡技術還應用于投標企業信息庫建設中,在參與交易活動之前,企業根據自己的類別,對相關資質、業績以及相關人員信息自行進行上傳錄入,以供社會公眾能夠隨時進行查詢。在項目評標階段,通過網絡技術將企業信息庫與公共評標系統進行自動關聯,以便專家評審能夠隨時進行復核[3]。當評標過程中專家對企業單位審核通過的業績以及榮譽等信息將會在評標結束后自動轉入中標公示模塊,同時接受其他投標企業以及社會公眾監督。這項系統的開發有效杜絕了資質、業績、獎項等信息的造假,對于營造公平、有序、和諧的競爭環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2 運用互聯網技術,突破傳統交易困局
2.2.1 樹立大平臺思維,遏制交易場所“碎片化”運行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就是基于互聯網大平臺思維,對傳統市場進行破除,實現開放、共享、競爭融合發展的局面。在運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時,要對當下碎片化的市場交易格局進行修復,有效推動了公共資源交易由分散、無序向集中、公開轉變,從而最大限度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益。同時,網絡技術的應用對于分散平臺資源的整合也具有較為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目前無法進行整合的交易平臺,可以實施分場交易,統一管理的原則,待相關條件成熟后,然后再利用網絡技術實現統一交易。當然,對于不符合市場配置需求的交易場所,要堅決予以撤銷,從而有效推進其他類型公共資源交易能夠盡快納入到統一平臺中,對于技術相對落后的公共資源交易場所,要加大整改力度,通過購買相關信息服務來提升電子網絡的功效,從而促進公共資源交易的全程電子化發展。
2.2.2 樹立大數據思維,破除交易資源“碎片化”局面
信息技術時代,大數據的發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用大數據對交易數據進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從而針對交易主體建立數據查詢、地方政府用數據決策、主管部門用數據監管、交易平臺用數據創新的相關機制。實現交易數據資源從“部門分割”向“開放共享”過渡,從“文字敘述”向“電子化分析”轉變,從“根據經驗判定”向“數據依據”發展[4]。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可靠性。不斷提升政府部門的監管能力以及服務水平,從而有效實現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升級轉型。
2.3 實現無縫銜接,防控交易風險
在傳統的公共資源交易模式中,主要是人與人在線下進行交易,各個環節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從而不能有效對項目進行全面追蹤,從而很難對交易環節中所蘊含的風險進行預防。此外,傳統公共資源交易模式在交易完成后,無法對建設工程現場質量以及安全等信息進行有效地反饋,同時對于政府采購合同的執行情況以及信息數據進行監管追蹤,從而導致市場與項目建設現場進行實效互聯。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基于互聯網電子化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真正實現了先進網絡技術的有效應用,從而使得交易平臺運行更加流暢。當前,越來越多的省、市公共資源交易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建設電子化平臺之上,促進了信息化技術的跨越式提升。比如,云南貴州作為國家大數據綜合實驗地區,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建設中就采用了“客戶端+網絡+云平臺”的模式,同時配以“云上貴州”大數據平臺,從而構建了具有貴州地方特色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5]。又比如安徽省,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系統的核心軟硬件直接整體遷移到城市數據中心,并嫁接到“政務云”平臺之上。相關事例還有很多,總而言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系統中的普及率越來越高,電子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發展是必然趨勢,也是社會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就導致信息數據必須是完整的,信息也不應當成為孤島。因此,我們必須對現有的體制、運行模式以及相關數據進行整合優化,以此實現信息數據共享。當然,我們也應當從不同層面加強對企業、機構、人員以及信息的整合,利用網絡技術促進業務流程全面電子化發展。總而言之,作為服務于實體經濟前沿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只有與時俱進,充分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切實利用好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才能開創迎風而上,破斧成舟的新局面。
[1]張洪安.公共資源領域應用“互聯網+交易+監管”探索的體驗[J].中國招標,2015(34):12-13.
[2]趙劍.應用“互聯網+”的理念,以省政府網上辦事大廳為龍頭創建廣東公共資源交易新體系[J].招標采購管理,2015(8).
[3]佚名.“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應用與展望/公共資源配置應用互聯網+交易+監管探索的體驗/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全速推進招投標電子化進程[J].招標采購管理,2015(8).
[4]戴鐵城,王聯東,王峰.“互聯網+”下公共資源交易監督治理研究——以昆明市公共資源交易為例[J].全文版:經濟管理,2016(4):111-112.
[5]佚名.應用“互聯網+”的理念,以省政府網上辦事大廳為龍頭創建廣東公共資源交易新體系/電子化交易平臺建設現狀與前瞻/以“互聯網+”為驅動打造招標采購全新生態鏈[J].招標采購管理,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