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瑜靚
摘要:王奮英是學院派出身的青年女畫家,受過系統的學院教育,對中國畫傳統進行了全面的學習和臨摹,同時她也深知傳統繪畫只是創新的來源和養分。在她走過一段頗為扎實的追古溯源的基礎上,潛心地探索出一條具有個人特色的創作之路。她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線描形式,她自己將這種筆觸稱之為“水痕描”。這種線條的本身就已經具有了審美價值,并散發出雋永悠長的氣質與魅力,引人駐足于她的畫前。
關鍵詞:王奮英;水痕描;寫意畫;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017-01
一、背景
線條,是中國畫語言系統中最富有內涵和美感的部分,本身中國畫就是講究“以線造型”。繪畫的變遷與發展,必然會有更多創新的語言圖式,才能更加符合當下社會人審美趣味。畫家根據自身的繪畫經歷和審美需求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線條語言,這不僅是繪畫藝術向前發展的一種趨勢,也使畫家構建了強烈的個人風格,從而形成了極具個人特色的繪畫語言。
二、王奮英簡介
王奮英(1975年),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1998年本科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美術教育國畫專業;2007年研究生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湖南省女畫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中國畫學會副秘書長。
三、王奮英“水痕筆觸”作品分析
王奮英追古溯源,大量的吸收了傳統與前輩豐富的技巧語言,同時也心摹手追。但在她的畫面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淡化了西方的素描造型,因而減弱了一些人物的結構感,但她并沒有全部擯棄不用,而是運用了中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凸凹”畫法以增加立體感,達到了中西結合,形成了一種屬于她的新語言形式。她著重的研究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稱之為命脈的線描,但王奮英她并沒有照搬傳統十八描,而是在悉心體會學習這些線描法的同時,也將古老傳統的中國山水畫的技法語言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以點入線、以點破線,與她之前的“掛順”線條不同,她的線條呈現出滯澀有力之感,同時也有中國畫筆墨之講究的氤氳感。
(一)筆墨與內容的統一
《都市人文風系列》創作,這一題材畫者始于2005年,表現形式從工筆入寫意,2008年開始探索以原創水痕描水墨語言進行系列創作。嘗試將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的詩意追求,儒道釋的哲學思想,融入到現代都市知性女子題材的系列創作中。畫面的主體都是美麗知性善感的女子們,以天空、云朵、清荷、白鷺、樹林、江流、漁舟、沙洲、遠山、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為背景,以隨身音樂播放器、手機、電腦等現代金屬元素的都市知性女子為主體,給人以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時空印象。畫面中的女子常面含郁色,卻讓人感覺平和致遠,仿佛將心靈的一方寄托在古人詩情畫意的山水洲城聯想之中,在詩情畫意之中,感悟宇宙人生的浩瀚。畫面通過知性善感的都市女性主體,感受城、郊空間喧囂與淡泊寧靜的反差,表達對自然山水的珍視與神往。
(二)意蘊美的體現
王奮英所作《晨曦清荷》,是王奮英運用獨有的女性情感觀照與表現的得力之作。作品細膩、豐滿,雖然從畫面的總體意境上看有些淡淡的悠遠,卻又有著高潔的華美和情懷。以蓮為墨,布局宏泛、著色清麗、意喻遠播,可嘆為觀止。王奮英學習了古人的方法和技巧,再結合自身的體會,轉化了一種新筆觸,自創水痕描之法,彰顯其神色,而成大有。王奮英所創水痕描,得古人之心訣,化萬物之靈氣于水墨之間。就畫作本身而言,色彩的運用別有生機,充滿了靈動的氣息。在設色上,粉質顏料與墨色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搭配合理,不濃不淡,不多不少。在調色和運筆的技法上,既要保持荷的原有生態美,又需要體現出繪畫美,使兩者結合并高度一致,這就體現出畫家的功力。
四、結語
在王奮英的寫意人物畫中,她將原創的“水痕描”線條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也充分利用中國畫材料的特殊性能,使宿墨、油煙墨與水的融合完成的恰到好處,最大限度地創造、保留和展現筆觸的魅力。中國畫歷史悠久,它沉淀了極為豐富而深厚的傳統。但是傳統繪畫是一把雙刃劍,對于現下任何畫家而言,它在給予營養的同時,也為后來者創新和超越設置了難以跨越的障礙。然而,創新與超越又是一個畫家立足的根本,是形成畫者自我藝術風格的唯一途徑。所以,一個有追求有價值的畫家必須要有超越傳統以及創造自我的能力和魄力。王奮英在追古溯源的基礎上,經歷了系統的學院學習,繪畫能力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同時結合自身自身的感受和審美情趣,經過勤奮的探索和試驗,終于在繪畫的語言系統中構筑了具有原創價值和獨特風貌的語言符號——水痕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