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閆慧
摘要:解決高校的教育與就業問題需要打開思路,局限于本行業不利于打開設計思維,與邊緣學科重疊、并行、綜合、跨界,這是后現代主義的共生美學設計觀。協同教學就是將不同專業、不同院校之間跨界合作,并進行多元化課程體系的重新建構,產生具有新奇感的藝術創新。
關鍵詞:高校教育;就業;協同教學;藝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211-01
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斷優化調整,高新技術促使各行各業的生產由勞動密集型逐漸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大大提高,高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專門培養多層次、多樣化、高素質應用型人的教育機構。
一、高校藝術教育服務畢業生發展的現存問題
藝術設計專業以培養創意階層和實踐能力為教學任務,但實際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很大的偏差,高校教育的改革發展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第一、基礎能力建設薄弱、體制機制創新乏力、政策措施落實不力,難以保障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第二、優質教育資源短缺,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第三、在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一些教師沿用傳統教學理念,實踐環節相對薄弱,設計作品缺乏實用性與創新性,與市場需求脫軌;第四、高等院校面臨生源市場與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雙重競爭,高等教育質量亟待提高。
二、高校藝術協同教學改革的對策與措施
(一)多元教學,協同教改
1.藝術教育多元化教學思路及方法的探索。基于高校辦學特色與實際的教學方法創新研究;基于社會需要與學生畢生發展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的建構研究。加深學生對藝術設計知識的理解,并應用到各自的專業領域。
2.靈活引入“協同教學”模式。各類設計專業的藝術“協同”;不同院校之間的實訓“協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協同”。增強跨專業、跨學科的教學方法融合與項目合作,實現設計專業知識和設計研究成果的多元化、多途徑的轉變。
3.將課程和職業聯系起來,根據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的職業標準來設計和開發課程,基于工作的真實場景來設計學習情境,并以此為教學驅動的動力。結合“市場”所需的知識技能與結構主義對知識掌握規律的研究,規劃層次性、適應性的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
(二)就業驅動,行業培養
高等院校應營造一流的發展環境,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教學團隊,調整專業結構,優化課程設置,實現教育與就業的“協同”教學。根據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展開調研,數據分析職業標準來設計和開發課程,基于工作的真實場景來設計學習情境,并以此為教學的驅動力,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保障學術化與市場化教學。因對人才有不同的要求,這就要求不同地方的高校根據所在地方經濟特色開設對應的專業,培養“適銷對路”的高技能設計人才。但是,專業的設置與調整應該看遠,謹防近視癥,因為,招生及其后的培養有一個周期,教育服務就業的部分功能在以后的年份逐漸顯現在優化課程設置上,必修課、選修課、公選課保持適當比例,有效銜接,根據專業、市場和學生設置課程。
(三)立足專業,協同創新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適應本專業的發展需要,辦出自身的特色,更好地為就業發展服務。將“協同教學”模式引入專業課堂,開設不同專業之間、不同領域之間的共同課程學習,如視覺傳達設計與環境設計“協同”,環境設計與產品設計“協同”,課堂教學與實踐基地“協同”,進行不同專業知識之間的師生聯系與交流,增加設計作品的創新性與可操作性,增強跨專業、跨學科的教學方法融合與項目合作,實現設計專業知識和設計研究成果的多元化、多途徑的轉變。
1.打通專業界限——“整體大于部分之合”,服裝設計的時尚,平面設計的創意、產品設計的工藝,環境設計的空間,跨界發聲。
2.組織高效互補的指導團隊,有時人越少,協作效率越高。設計工作室想要真正培養人才,多種考核挑選組織精干的人做有效率的事。
3.將設計步驟分解,發揮專業特色優勢——應用性、創新性、國際性。在藝術的碰撞中,將矛盾、對立的元素擦出靈感的火花。
三、結語
高校為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結合“市場”所需的知識技能,重新建構藝術課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協同教學模式,增強跨專業、跨學科的教學方法融合與項目合作。眾所周知,沒有斯坦福就沒有硅谷,同時,沒有硅谷也肯定沒有一流的斯坦福。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有待加強和提高,高等教育承擔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人才與提供科學研究成果,社會企業為教育決策服務,實現教育與就業的“協同”效應。同時,更加注重跨界協同,服裝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以建筑的美學打造家具,以傳統的文化鍛造產品。讓學科之間原本不相關的元素“協同”反應,產生陌生化、有吸引力的創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