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霞
摘要:音樂就像所房子,想要進入房子里面就需要打開房門,肢體語言正是一把能夠打開音樂房子的鑰匙。因此,音樂老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一定要充分的對音樂學科特點進行了解與認識,運用肢體語言的方式表達對舞蹈意境的想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之中,本文以小學二年級音樂教學為例進行研究設計方案,旨在促進小學音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肢體語言;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188-01
語言分為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無聲語言也包括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運用肢體語言能夠讓情感更加豐富,雖然是無聲的表達,但是在表達上卻是充滿力量,能夠彌補音樂上無法表達出的情感,通過肢體語言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在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對于一些難度較大不容易學生記憶的歌詞,教師設計的肢體語言能夠形象的對歌詞進行表達,不僅讓學生加強了音樂的理解,也鍛煉了學生肢體與音樂的協調性。此次計劃按三個表現主題分三個階段進行實驗,通過示范動作、學生模仿動作、學生創作動作三個階段,6周為一個學習單元,共18周為一個周期,教師通過示范動作、學生模仿動作、學生創作動作。本實驗預計歷時一年,按示范動作、學生模仿動作、學生創作動作三個主題,每個主題分別6周時間。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肢體語言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運用肢體語言,例如點頭、拍手、晃身等肢體動作,可以讓學生們積極的參與到音樂學習中,是一個非常具有價值和意義的音樂教學形式。即使是剛入門學習音樂的學生,通過肢體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可以很快的掌握音樂的節奏與感情表達,因為肢體語言是每一位學生都會產生的動作,一些經過教師專業編排的肢體語言能夠很好的符合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對于接下來音樂的學習也更加輕松愉快。能夠讓學生真正的投入到音樂的學習之中,通過肢體動作盡情的表達內心對音樂的理解。低年級的學生學齡特點采用的是老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的模唱方法,但是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夠濃厚。例如,在教授二年級《小花雀》這首歌時,它的歌詞特別難記。但教師根據歌詞的內容律動用肢體語言幫助學生記歌詞,學生能夠很快的理解,這對于接下來的音樂教學幫助非常大。
(二)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力
肢體語言的表達并不是為了表演而表演,更多的是作為輔助音樂的一種素材,在這基礎之上進行感情的演化。因此,音樂教師在品鑒一首歌曲時,應該首先對歌曲進行專心的聆聽,感悟歌曲中所蘊含的情感,并根據所聽到的情感進行分類,例如歡樂、悲傷、雄壯、憤怒、優美等,設置出符合該歌曲所表達感情的肢體動作,合理的肢體表達能夠帶動學生的情緒變化,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力。例如,教師在教學生唱二年級歌曲《春天來了》時,教師應該抓住歌曲的主要情感表達,采用表情律動的形式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春天來了的活潑情緒,即使運用表情律動的方式,但是并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進入到氛圍之中,這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們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正確的思考方向,例如:向學生們提問“我們在高興的時候是什么表情呀?”,在聽到提問后的同學都紛紛興高采烈的跳起來,這時教師再問:“那春天來啦!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小朋友們高興嗎?”同學們紛紛點頭,“我們都非常開心春天來了,那這首歡快的音樂《春天來了》我們該怎么用動作表達出來呢?”學生們通過教師的引導很快對音樂有了新的理解,并且都能夠通過自己歡樂的動作進行表達,教師可以繼續深入下去,讓學生們的動作表達更加貼切,學生們一邊用著飽滿的熱情唱著,一邊用豐富的肢體動作表達著,讓整首《春天來了》的氣氛越來越濃。
(三)強化學生的音樂想象力與創造力
小學音樂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的培養學生的肢體表達能力,肢體語言的創造彰顯了想象力。想象離與創新李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想象是進行創新的前提基礎,小學教師應該充分的發揮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在此基礎之上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對音樂的想象,鼓勵學生根據自我的想象進行表演,有利于營造出積極的音樂氛圍。音樂無國界,同一首歌,人與人的理解卻都不盡相同,恰恰是這種不同感受,賦予了音樂一種獨特的意境美。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音樂進行想象,只有真正進入音樂的想象之中,才能感受到音樂的美妙。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之中,教師缺乏與學生的互動,無法真正的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鼓勵學生們去感受音樂,同時加強培養學生的語言協調能力,培養創新個性與能力。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運用策略
(一)借助肢體語言學唱歌曲
肢體語言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因為在低年級的小學生群體之中,活潑好動是他們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或許讓他們安安靜靜的聽完課程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課堂之中常常出現課堂中亂走、亂動等現象。音樂課堂中的氛圍是輕松愉快的,這時候大多數的低年級小學生都會釋放天性,教師可能無法及時有效的對課堂進行控制,學生們也無法認認真真的學習和欣賞音樂。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利用肢體語言,可以有效的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也讓他們能充分活動了身體,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對課本知識理解的能力相對薄弱,所以如果讓他們只是生硬的學習課本的知識,在音樂課上的表現也是十分的被動,而不親身的去感知音樂,那么他們很難能充分的理解音樂,進而無法對音樂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小學音樂學科教學是一個能夠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有效載體,肢體語言的應用則能將這種載體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兩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元素。學生的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提,而創造力又以想象力為基礎。低年級小學生相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講,由于他們不宜被某些特定的物質所束縛,所以具有較強的想象力。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結合肢體語言,讓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創造音樂大氛圍,讓學生充分大膽的表演。學生在音樂學生中,對音樂的感想、感悟和感受促進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使其更愿意進入到音樂的殿堂中。
(二)借助肢體語言進行欣賞
例如在教學節奏練習時,讓學生邊學邊練、邊練邊記、邊記邊創作(即先口念節奏,然后手腳并用的拍擊節奏,再接著就是讓學生根據不同的節奏表演各種動作),又如,我在教學第三冊《學我做》演唱歌曲時,根據小學生好動的特點,適當地加入了一些律動(也就是運用肢體語言)來開展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低年級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開發學生的表演能力。鼓勵學生們大膽的進行肢體想象,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氛圍之中,教師根據音樂的感情色彩進行肢體動作的編排,結合學生們活潑好動的特點,可以促進學生對音樂進一步的理解,繼而增強學生音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與學習。
音樂的學習離不開學習者的感知,通過學習者的感知才能真正的對音樂進行表達,無論是在演唱還是舞蹈動作表達上,小學低年級學生并沒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一切都在不斷的學習之中,對于音樂的理解也打不到一定的深度,這導致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并不能真正的去感知音樂,投入到音樂的情感之中,在演唱的時候自然找不到情感的出發點,最終失去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但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具有著無限的想象力,他們自由的天性里蘊藏著很多的可能性,因此,音樂教師應該抓住低年級小學生群體的這一特點,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充分的結合肢體語言,鼓勵學生們進行大膽的想象,努力創造出濃厚的音樂氛圍,讓學生們大膽的進行表演。學生在音樂學生中,對音樂的感想、感悟和感受促進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使其更加愿意進入到音樂這個神圣的殿堂中。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結合肢體語言,能夠有效的加強學生的音樂想象力與創造力,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與表現能力,更符合新課程標準改革后的要求,把低年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充分利用在表達音樂的肢體語言上,帶動了學生音樂的學習熱情,改善了傳統音樂課堂上的教學形式,增強了音樂課堂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