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木爾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遺產在傳統意義上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各種文化遺產被深化研究和重點保護,實現了文物保護融入經濟社會,大大的提高了文物事業的快速發展。但相比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對文物保護的專款資金有限,比如博物館的建設標準達不到文物的保護標準。雖然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內涵豐厚,但保護、利用、傳承好我國文物是加強我國文化工作建設、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文物;文化遺產;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239-01
文物是歷史的重現、國家的記憶、文化的瑰寶,體現了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內涵的基礎,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從歷史角度看其核心是一種無形的文化價值。但文物的保護是需要資金的,合理的開發文物的經濟價值,才能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文物價值,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傳承和發揚。
一、文物具有的價值
(1)歷史文化價值。作為時代更替的產物,文物都具有歷史的痕跡,從這點來看,每個文物都有珍貴的歷史意義及特征,所以能反映出當時真實的科技、環境,這就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文獻,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社會經濟水平,更反映了人類從原始走向文明的歷程。(2)藝術價值。每件文物使用者身份差異,所以每件文物都有不一樣的文化內涵、藝術氣息和故事。比如古代皇帝使用的物件,要顯示皇帝的威嚴和豪華,就會在藝術層面上表現出來。且在當時的環境下,人類的科學知識和認知有限,所以每件文物都能反映出人來在不同時代對美丑、真假、善惡的表達。(3)科學價值。文物直接反映了當時的生產水平,不管那個時代工人想要創造一個東西,都要根據當時的技術高度來做,所以直接可以看出當時的生產水平。比如:制造一件陶瓷器,對當時的生產水平有超高的要求,在舊石器時代這樣一件陶瓷器根本不可能完成。
二、文物保護的作用及現狀
文物作為人類在每個時代的社會活動中遺留下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其本身的文化意義是無比珍貴的。但是文化保護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需要培養一批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基礎和先進理念的科研人員,就現在來說,由于文化保護工作相對枯燥、繁瑣,導致我國從事文化保護專業人員稀缺,且對于文物基礎知識實踐能力還有所不足,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文物、保護工作的相關培訓。文物的保護和管理非常重要,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還要加大對文物保護的力度,提升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水平,對文物保護堅持“保護為先,保護為主”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合理利用文物,同時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管理。不同文物選擇不同但有效合理的保護措施,科學規劃,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充分發揮文化遺產潛在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三、文物保護對傳統文化的作用
我國分布著全世界最多的古鎮,而古鎮一直被譽為傳統文化的瑰寶,充分的體現了我國悠久的農耕時代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名族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傳統文明。中華文明能夠保持至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傳統習俗的不斷傳承,明確記錄了農耕時代保留下來的歷史文明,這種不可移動文物承載了過去和現在的文明習俗和歷史記憶。對于古鎮的發展的建議:首先讓村民富起來是決定古鎮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根據當地生態環境、傳統習俗制訂一套合理的方案,不可一味的追求短時間的經濟效益。有的古鎮并不適合修建安置房,讓原居民全部遷出,稍微處理不當就有可能帶來毀滅打擊。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要,根據當地環境、民俗,小到家家戶戶,做最詳細,最適合的方案。不要過度開發,加強對文物遺跡的保護管理工作。不同文物選擇不同但有效合理的保護措施,科學規劃,充分發揮文化遺產潛在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文物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文物保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傳承和發揚,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客觀需求,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與關心,得到全民的參與和呵護,增強文物保護是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永久傳承因素之一,要改變為保護而保護的觀念,為保護與利用創造良好條件,發揮文物永續作用。利用文物保護意識,使其有效發揮研究、鑒賞、教育、經濟等綜合效益,相得益彰,從而有效解決保護中長期面臨的諸多困難與問題,特別是“無經費、缺經費”的尷尬境地,有利于可持續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