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曉蕓


摘要:近年來,在網絡、通信和多媒體技術的強力支持下,網絡的視覺文化日漸成熟,并受到各界的關注。這種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通過網絡傳播并以視覺為主導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實踐,象征著信息時代的新產物,是視覺文化在互聯網上的自然拓展與延伸。然而互聯網出現之后,視覺文化又表現出什么樣的特征呢?本文在梳理互聯網與視覺文化內涵及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視覺文化特征進行初步探析。
關鍵詞:互聯網;視覺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255-02
進入21世紀,信息時代的誕生掀起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數字技術的運用使互聯網成為人們日常傳播活動中賴以獲知信息、了解社會、娛樂休閑的重要途徑,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及消費方式,并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挑戰。數字技術將各種信息傳播形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進行各種信息的處理、傳輸和顯示,使視覺文化的表現手段和表現范圍得到了很大的擴展。
一、互聯網時代的背景及其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第四代媒體——因特網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將人類帶入了信息時代。現在互聯網傳遞信息的速度不斷提升,信息存量不斷膨脹,使用費用不斷降低,網民高速增長,互聯網觸角已伸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將世界緊密地連成一個整體,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網絡社會。在這個網絡社會里,人們通過語言、文字、數據、圖片、動畫、影像等各種符號,自由平等地交換文化信息,沒有地域和政治壁壘。各種文化在這里劇烈碰撞、相互滲透和交融。文化的傳承功能和教化功能在這里得到空前強化。與傳統媒體相比,互聯網有力地推進了文化在全球化、多元化、大眾化和個性化等方面的發展。互聯網以數字技術和藝術形式及電子化低廉的傳輸成本的優勢,強勢整合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消除或減弱了傳播的缺陷。現實表明,互聯網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它在融入并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視黨文化的內涵及其發展現狀
視覺作為人本身的感覺之一,在人類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中有著毋庸置疑的重要性。1839年達蓋爾攝影術的發明改變了這一切,視覺開始了它在文化上替代語言的旅途。攝影技術作為精確性和客觀性的典范,使得個人經驗擴展為當代人的整體經驗。19世紀,報刊、漫畫等各種載體進一步拓展了視覺的領域并將視覺經驗變成了商品。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明和發展,“視覺文化”時代到來了。與語言文字相比,照片、影像可以形象地展現立體的時間和空間,對事件的表達更具有現場感。盡管語言文字的重要地位依然存在,但當代人對視覺媒介的依賴性大大加強,甚至已經開始超過語言文字媒介。當代人的日常生活環境已經為隨處可見的電影、電視等這些視覺載體所占據,它們培養著人們對視覺環境的強烈依賴感,視覺表現甚至已經成為人們進入社會、尋求自我價值的主要方式。
三、互聯網對視黨文化的影響
互聯網的出現對于視覺文化的傳播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以二進制的數字信號對影像傳播方式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視覺文化是一種嶄新的視覺信息文化,是視覺文化在互聯網上的拓展與延伸,也是數字科技與媒體技術進步的結果。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價值觀念產生深刻而直接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以圖像為主要載體的視覺文化已經日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欣賞和接受方式。如果說口語傳播是人類聽覺的延伸,印刷媒介是人類視覺的延伸,電子媒介是人類中樞神經的延伸,今天的數字新媒體以互聯網為中心媒介,從多個方面拓展了傳統的媒介傳播方式,它延伸了人類的綜合性知覺。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大眾傳媒在信息社會中的巨大力量。互聯網時代新媒介構成我們對真實世界的新認識,不可避免地沖擊和影響著視覺文化的發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視覺文化與紙張媒體不同,它具有嶄新的特征。互聯網不僅承載著絕大部分影像信息,還為我們接受和處理這些影像信息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和建構。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不受時空限制等諸多特點造就了互聯網成為視覺文化在新媒體中的一大重要傳播載體。
四、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視覺文化的特征
(一)全球性、多元性特征
網絡模糊了地域和空間的概念,提供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物理載體,造就了人類文化發展的一體化環境。在這里,不同文化的人使用不同的語言符號,遵守不同的社會規范,具有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宗教觀、道德觀并崇尚自己的文化模式和思維方式,但是可以對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全方位、多層次、低成本實時或異步的交流,這種交流樣式是前所未有的。如圖(如圖1所示)是世界上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有超過10億用戶,網站支持15種主要語言,使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人都可以在這里分享交流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包括美國的社交網絡服務網站Facebook,中國的優酷、新浪微博、騰訊QQ等等,都擁有著龐大的全球性用戶。這些網站都是在互聯網出現后發展起來,成為人類視覺文化分享交流的新方式。
互聯網其強大的新媒體技術使視覺文化信息傳播的范圍更廣、成本更低,讓人們獲取視覺文化信息的門檻大大降低,也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視覺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也正是這些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給人們帶來的更加全球化更加多元化的視覺文化。
(二)大眾化、個性化特征
網絡技術的應用改變傳統的視覺文化信息創造,分享和交流方式,使多種交流媒體逐漸統一到互聯網絡上來,為人類文化注入了新的特質。特別是大量方便的多媒體創作工具的出現,使得視覺文化創作比以往更容易。過去通常必須經長時間學習才能掌握的創作技巧,現在借助多媒體創作工具就可以很容易達到,創作者不再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去精通各種媒體創作工具,也無需畫大量時間練習表現技法。這就使創作者能更專注于視覺文化內涵的表達。多媒體創作工具也使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為視覺文化的創作者,這就極大地豐富了網絡視覺文化的內容,互聯網的分享傳播方式也使更多的人能夠方便,及時的欣賞到各種不同的視覺文化,強化了網絡視覺文化的大眾化的特征。
當今社會,手機作為生活必需品之一,已經深入到了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當中。而手機幾乎可以在同一時間將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一切轉化為視覺信息進行傳播,所以現在如很多主流媒體采集到的第一時間的信息大都是通過記者或網友用手機記錄下來的。
互聯網的互動功能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視覺文化的參與者,如近些年發展迅速的新浪微博(如圖2所示),使每個人都可以及時快速的分享與看到各種不同的信息,這就極大地豐富了網絡視覺文化的內容,使視覺文化具有大眾化、個性化特征。
(三)可視化、多樣化特征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景觀的復制和虛擬能力更為加強,使人們模糊的想像變成逼真的多媒體畫面。從圖標到圖像,從壁紙到網頁,從視窗到網站,我們無時無處不感受到網絡世界的五彩斑斕、豐富多彩。我們常常會被網絡文化所震撼,這種震撼主要來自視覺感受——畢竟人的知識有84%是通過視覺獲得的,更何況網絡呢?與傳統文化不同,網絡中的一切變得都可視化。可視化的界面已成為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綠色走廊。借助于網絡技術,網民可對網絡中共享的文化作品復制、粘貼、修改、再創造。這種富有個性化、多層次的再創造,生產出了多樣化的網絡視覺文化。
如圖(如圖3所示)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所開辦的網絡世博專題網站,制作者將整個上海世博會園區用Flash做成了一張在線地圖,當鼠標放在不同的區域時,網頁會自動生成該區域的影像圖片并配以文字介紹,用戶還可以直接點擊FLASH動畫中的內置鏈接,完成深度瀏覽,這時候,每個場館的圖片和視頻資料便會呈現在用戶的眼前,實現網上逛世博。
再例如清明上河園官網里有網上游園以及360度全景欣賞項目(如圖4所示),使人們足不出戶,只需在電腦前輕點鼠標,就可領略園內各大景區的如畫美景,在觀看360度實景圖的同時,還可以聽到景區的講解,如親臨其境。
這樣的互動影像界面在網上給用戶們提供了一個可以發揮想象力的空間,讓他們自己來參與活動、體驗活動內容,并且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和娛樂性,同時也增強了視覺文化的途徑與效果,使視覺文化具有可視化、多樣化特征。
(四)互動性、平等性特征
人們熱衷網絡視覺文化是因為網絡視覺文化是自下而上的一種平民文化,是有互動性、可以自由參與的一種文化。在傳統文化中,信息是經過層層過濾后,再拋向閱讀者,閱讀者是被動的接受者,是名副其實的“受眾”。
但在網絡視覺文化中,接受信息就變得不再那么被動了,更多的是閱讀者按自己的意愿主動接受文化,并能借助網絡和多媒體技術進入到網絡視覺文化的創造過程中,參與交流、探討,并可以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思想。網絡視覺文化拒絕權威,屏蔽身份,淡化地位,模糊中心,人微言未必輕。文化交流完全是平等、自由的。毛澤東倡導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精神在這里得到了空前的弘揚。
五、結語
從以上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產生和發展,人與人之間傳播活動變得更為頻繁與重要,視覺文化已經成為當代的主流文化,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視覺文化體現出了全球性、多元性,大眾化、個性化,可視化、多樣化,互動性、平等性等主要特征,人們的思想、行為也受到極大的影響和史無前例的巨大進步。
總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視覺文化正在一步步更加深化的從各個方面影響、滲入并改變著我們與世界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