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珉
摘要:西方現代美術的造型表現類型和當代中國畫的造型表現類型與人類心理基本機能正好形成對應,即寫實手法對應思考,超寫實表現對應感情,表現主義對應感覺,構成制作對應直覺。每一種表現類型中,可能呈現出客觀的與主觀的不同傾向,形式表現的區別也對應著畫家外向和內向的兩種交替的心理活動。
關鍵詞:美術教育;造型表現;心理類型
一、前言
西方現代心理學家榮格將人的氣質歸納為外向性格與內向性格。即在美術實踐中,一類創作主體是對趨向客體外在的運動發生興趣;另一類作者是離開客體而對趨向主體及自己心理活動過程的內在運動有濃厚興趣。深入準確地分析,每一個個體同時都具備這兩種形態的心理活動,在復雜外界作用的情況下,這兩種心理活動時有強弱交替,在習慣上較為明顯地呈現偏向于某種形態的心理傾向,就形成了某種性格類型。借用美國現代著名美術教育家、心理學家羅恩菲爾德對這兩種類型的歸納分析和界定:視覺型學生和觸覺型學生。
二、西方現代美術表現手法的心理類型
現代美術的諸多表現方式,按照英國現代著名藝術教育家赫伯德·里德的觀點,可以歸納為四種類型的表現傾向:
1.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和印象派的表現,作者一般趨于對外在的自然世界采取摹寫的態度。客觀的精確觀察態度需要畫家附屬于客體,客體支配著主體的心理活動,畫家的個體氣質往往表現在構圖和色彩處理上。
2.超寫實主義、未來派的手法,顯示藝術家自外在世界趨于精神價值。畫家往往將自我的本質精神投射入客體,經由客體荒誕的偶然排列的這類表現形態,釋放出來畫家抑制著的情感。
3.表現主義、野獸派手法則呈現創作主體個人感覺的欲望。趨于客觀性的表現派繪畫顯示出對客體有一種極顯著的審美把握力,即心理學家榮格對一般外向視覺型所界定的特點。作者注重的并不是客體表面的外觀,而感受其性質,并且進一步舍棄了理性的精神的性質,僅注重感官接觸客體所經驗的感受,具有痛苦或帶有快樂。趨于主觀性的表現派則以畫家自己的感受為表現素材,這種基于觸覺的內向表現,最極端的例子是那些盲人基于“內心”所創作的觸覺畫及雕塑。
4.立體派、構成派則是畫家對素材的抽象形式及性質的一種直覺觀念的表現。藝術家的直覺并不注重于功能等表現以外任何的目標,而關注和諧比例的內在感覺,及其質感、量感、輪廓、色調的具體造型因素。這種內向表現系以純直覺為基礎,立體派時代的畢加索和布拉克的作品是其典型的表現。
三、當代中國美術表現形式語言的心理類型
1.趨于寫實主義的表現。一般趨于對外在的客體采取描寫的態度,在客觀精確的觀察中綜合表現對象顯現的特征,畫家的個性情感往往表現在筆墨構圖和色彩處理上。如蔣兆和、李可染、陳之佛等人的作品。
2.趨于超寫實心理圖像的表現。畫家往往將自我本性的精神投射入客體,主觀組合構建成荒誕的偶然排列,宣泄出藝術家抑制著的情感,形成寬泛或模糊的象征意義。如中青年畫家田黎明、盧禹舜、何曦等人的作品。
3.趨于表現主義的表現。趨于外在的表現承接了傳統中國畫的結構造型觀念,具有從局部生發造境的思維定勢,即中國畫家常說的“筆筆生發”與當面不斷對話的制作方式,顯示其對應客體的高度生動的寫意性特點。如陸儼少、崔子范等的作品。
4.趨于構成和抽象主義的表現。主體的直覺并不對準表現范圍以外的任何目標,而表現藝術家對和諧關系或比例的感覺,并體現在諸如形態、顏色、色調、線條和肌理等具體因素上。畫家具有把握構成均衡感覺和空間關系、和諧調節美感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對素材或材料生成效果與其抽象意味的一種直覺觀念的表現。
四、引導創造的教學方法
中國美術在教學指導中必須明確某種表現手法或創作思維步驟并不是對任何人都一樣有價值。畫家韋紅燕認為:“繪畫語言的形式具有多樣性,我們在選擇著適合自身的那一種,并以最強的形式結構呈現出來,形成自己表現力最強的語言。”
技術是個人的表現,所以最好的技術便是最易于使個體發揮表現他自己的技術。那么,創作技巧的傳授就必須找出適合于學生個性特點的表現方法,各種技能的介紹也必須以培養個人的自由表現、發揮個性氣質為前提條件,教學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就三度空間的表現而言,視覺型傾向的學生一旦拿起了易于表達三維空間的炭筆時就會覺得心安,而表現傾向趨于觸覺型的學生就會對這種“涂抹”市才料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