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摘 要: 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深入思考,從個性、學生需求、情緒、自控能力四個方面分析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心理因素,為研究大學生手機依賴防治策略提供參照。
關鍵詞: 大學生 手機依賴 心理因素
手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交際工具,特別是智能手機,讓人們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拓寬娛樂空間,運行自己的生活方式,擁有比現實生活更豐富的人際交流。身在其中,自覺簡單、便捷、自由。從這一新鮮事物的誕生到全球普及,它以前所未有的席卷速度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喜愛,甚至是依賴。研究顯示,57.4%的大學生當手機無法正常使用時會感到惶恐不安。我們發現,大學生上課時玩手機是普遍現象,成年人開會時摸手機的不在少數,甚至過馬路時,低頭刷手機不要命的比比皆是。我們對智能手機的正常使用是不應該也不必要出現在這些場合和這些時候的。顯然,這些都屬于心理成癮性的依賴。這種依賴,對于正處于知識學習階段的大學生而言,嚴重影響他們的個人發展和日后走上社會的事業心及工作熱情。查閱大量文獻,通過認真思考,我們發現,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心理因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性因素
“個性”是心理學術語“人格”的俗稱,是一個人獨特的精神面貌的整合,既包括個性心理傾向,如興趣、動機、理想、人生觀、世界觀等,又包括個性心理特征,如性格、氣質、能力等方面。不同個性的人對手機的使用方式是有很大差異的,手機依賴的總是一部分人,他們過多使用手機,被中斷使用則怒不可遏或焦躁不安,出現成癮行為。部分人能夠較合理地使用手機,在意的是手機的便捷性、支付性,以及爆炸性的信息傳播,他們的人際交往仍然更多地在現實的面對面的生活中,他們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不長,不會出現心境改變和戒斷反應。我們發現,成癮或不成癮的人群區分,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特質,那就是“個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國內陳少華[1]、秦曙[2]的研究均測量了大學生手機短信的使用與其人格特征之間的關系,他們發現,在人格特征中,高神經質和外傾性的大學生更容易出現手機依賴,他們會更高頻率地使用手機,一旦戒斷則更容易出現心煩意亂的負面情緒;而杜立操、梁杰華對大學生人格特質與手機依賴關系的研究則創造性地運用了結構式的《手機依賴問卷》,他們的研究結果同樣表明大學生神經質、外傾性與手機依賴呈顯著正相關,具有較好的正向預測作用[3];黃靖茵研究了大學生手機短信使用情況與氣質類型的關系,他的研究結論表明,多血質和黏液質的大學生手機依賴程度相對較低,而膽汁質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則較為嚴重[4]。概括起來,這些研究幾乎一致地說明,外向型的人往往會更重視與外界交往,因此更多使用手機,膽汁質的人,由于性情急躁,精力旺盛,也會更多需要使用手機交往舒緩內心的躁動和能量,高神經質的人可以理解為具有神經過敏的特殊氣質,對消極事件十分敏感,由于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不安和焦慮,他們更偏好手機交往。
另外,目前在人格研究中,出現了一塊新興而又重要的研究領域,那就是感覺尋求。高感覺尋求者(或稱T型人格)傾向于探索新異刺激、喜歡冒險、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或破壞性,而低感覺尋求者則傾向于逃避冒險和刺激,創造性較低。感覺尋求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研究表明,高感覺尋求的大學生更容易沉迷手機,出現手機成癮。
二、需求因素
我國是世界上手機使用人數最多的國家,在大學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看到使用手機的學生,在集體宿舍、開餐之前,學生交流得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玩手機。到底手機對大學生有多重要?大學生為何對手機如此情有獨鐘,甚至到依賴上癮的程度?除了手機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外,大學生需求促成了這種局面:
1.及時獲取信息的需求
資訊時代,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期,信息更新速度極快,沒有信息,就不能適應時代。一個國家,獲得世界他國的信息多了,這個國家就會得到較快的發展和進步,一個畢業生,獲得的就業信息多了,就比別人多了一個機會,一個學生,獲得的知識信息多了,他的學習就會先他人一步。信息的及時和足量的獲取,于個人、于社會、于國家都至關重要。于是,人們普遍存在信息壓力,它促使人們不斷地尋求信息,大學生更是如此。智能手機,就是一種獲取信息方便快捷的工具,它能夠滿足大學生對信息的渴求,降低大學生由于信息缺乏而造成的心理壓力,并消除自我在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從而獲得安全感。由此,大學生會格外地依賴手機。
2.從眾的需求
當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象,實際是一種從眾行為。大學生是一個青年群體,他們對新事物、新科技的接納度很高,接受能力很強,在群體中往往會爭相模仿、追捧、學習、適應、跟隨、攀比,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從眾,是指群體成員在真實的或現象的群體壓力下其行為和信念上的改變及其伴隨的行為方式。在現實生活中,從眾行為的產生往往是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減少心理沖突。因次,只要有群體壓力,就會有從眾行為。
3.追求時尚的需求
當學生上大學了,會比以前自由很多,也有時間做想做的事情。沒有了太多嚴格的學規,大學生可以穿時尚的衣服,使用時尚的電子產品,由于受到商業廣告的影響,他們越來越多地追求時尚。手機的商業廣告五彩紛呈,手機的開發也是功能時尚,一些大學生頻繁更換手機。
4.宣泄情緒的需求
大學生群體經常會出現這個年齡階段特有的一些心理困擾。他們正處于急于自我肯定的階段,是充滿理想和幻想的時期,但這個時期,一些同學并不能夠準確地評價自己,往往出現自我意識放大即自負和自我意識縮小即自卑的情況,片面地從自己的外貌長相、學業成績、人際交往中的某一個點評價自己,容易出現因為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大而導致挫敗感強這種狀態。有的大學生性格孤僻、寢室人際關系不融洽。這些大學生情緒一定是很壓抑的,他們需要一個情緒的出口,而手機智能的虛擬、自由和便捷恰好能讓它成為大學生的情緒宣泄口,使他們的精神壓力得到釋放。
三、情緒因素
1.孤獨感與手機依賴
孤獨感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的自我封閉。大學階段是個體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的重要時期,但在這一時期,一些大學生卻容易在強烈而廣泛的社會性和情感性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產生孤獨感。研究表明,大學生頻繁地使用手機交往與其孤獨感有關,孤獨感與手機成癮顯著正相關。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身邊的學生不再跟高中小學一樣固定不變,流動教室,流動同桌,唯一固定的是寢室,可是室友也是各忙各的,孤獨感倍增。再者,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多元化信息的影響,思想更加深刻,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有思想的人,去到哪里都是不合群的,很難找到一個契合靈魂的朋友,甚至很多時候會認為沒有人理解自己。
2.負性情緒與手機依賴
手機依賴通常被界定為一種行為成癮,它包含成癮行為的核心要素,比如戒斷癥狀、突顯性、社交撫慰、心境改變,負性情緒是一些消極情緒的統稱,包括諸如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二者之間的諸多相關研究顯示,負性情緒能夠有效預測手機依賴:有研究表明,手機依賴的大學生存在社交焦慮、明顯的述情障礙,為了減輕焦慮、抑郁等情緒,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解決問題,更愿意通過網絡社交和網絡娛樂等方式宣泄情緒,這就是其手機依賴的產生原因;另有研究顯示,人們對負性情緒的逃避會提升其對負性情緒的警覺性,手機依賴的大學生會更敏銳地覺察到自己的負性情緒;Baker認為維持個體成癮行為的優勢動機是對其負性情緒的逃避,也就是問題行為的產生是出于對負性情緒的逃避。
事實上,負性情緒有可能導致手機依賴,反之,手機依賴也會加重負性情緒。韓國首爾高麗大學神經放射學教授Hyung Suk Seo博士在芝加哥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稱,“病態”互聯網使用與青少年的抑郁癥有關,甚至可能縮小大腦灰質部分。Hyung Suk Seo博士發現“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的現象與經歷焦慮和抑郁癥的人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現象是相似的。這表明,于青少年而言,上網和智能手機可能會損壞大腦內的某種化學物質。
四、自控能力因素
一般來說,成癮行為往往是一種失控行為。手機依賴也是一種成癮,手機依賴者往往會出現以下幾方面的失控:一是時間失控,手機依賴者無法控制在手機使用上花費的時間,也無法控制手機使用戒斷時出現的不良情緒反應,更無法控制日常生活中正常學習生活的效率。由于手機上網沒有時間限制和場地規定,一些大學生往往感覺無拘無束,可以拖延處理信息和事務,這種自由度更容易讓大學生戀上手機,充分感受手機帶來的愜意和滿足,同時,選擇回避現實的學習和工作,逐漸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減少意志努力。
自我控制是克服個人沖動,無意識的、習慣反應的能力,它需要意識和努力。自我控制對于個體的適應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有研究發現自我控制可以有效預測上述成癮行為。高自我控制與更高的學習成績和更少的飲食過度、更好的人際關系等相關。
研究顯示,手機成癮大學生特質自我控制和狀態自我控制均存在缺陷,手機成癮者在自我損耗狀態下相對于控制組更易發生自我控制失敗,在沒有自我損耗的狀態下,手機成癮大學生的狀態自我控制與控制組大學生差異不顯著。也就是說,手機成癮者只有在自我損耗狀態下存在自我控制缺陷。在非損耗狀態下,手機成癮大學生不存在狀態自我控制缺陷,但是現實生活中,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和挑戰,所以純粹的非損耗環境是不存在的[5]。
總之,手機依賴或者說手機成癮已經成為繼網絡成癮之后出現的新的社會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之一,其相關心理影響因素值得研究者們探究,相關防治對策需要學者們思考,加強個性培養,關注情緒疏導,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能夠有效防治大學生的手機依賴。
參考文獻:
[1]陳少華,陳少惠,胡兆云.手機短信與大學生人格特征關系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5,25(3):69-72.
[2]秦曙.大學生手機短信使用與個性特征的相關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9,6(2):31-34.
[3]杜立操,梁杰華.大學生人格特征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7(12):65-69.
[4]黃靖茵,劉江美,胡燕紅.廣東省大學生手機短信使用情況及其與氣質類型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5):550-551.
[5]徐曉丹.手機成癮大學生自我控制缺陷及其機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學研究項目14C0629大學生手機依賴心理-社會因素與防治策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