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斌
摘 要: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既要重視傳授給學生們漢語言知識,亦要滲透對學生的敦品修德。近年來在學校教育中,大力提倡各個學科都要滲透對學生的德育。那么,認識和實踐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滲透德育, 是中職語文教師應該解放思想,付諸實踐的問題。針對此,本文圍繞中職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問題及方法進行研究與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學校;語文教學;德育;滲透
語文教學在中職學校的課程建設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范。但是必須看到,中職語文教學雖然從學科范圍來說是有明確界定的,對學生所要進行的是漢語言知識方面的教育教學??墒?,鑒于這個學科的特點,也鑒于中職學生德育的需要, 這一學科中所包含的豐富的德育資源有必要挖掘和利用。包括整合語文學科教育教學的經驗,達成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目的, 實現以語文教學促進德育的雙重效果。
1 中職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重要意義
中職學生是比較特殊的學習群體,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都相對比較薄弱, 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文化知識訓練,在綜合素質上較弱。中職教育沒有升學的壓力,導致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勁頭,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較好的觀念。面對中職學生,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沒有完全成型, 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很有必要的。根據《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彼?,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感悟文學作品中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品格,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
2 中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內容
2.1 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精神主要是指人們在社會長期發展進程中逐步積累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是推動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愛國主義體現在方方面面上,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就有關于愛國主義精神的。在中職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很多優秀的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文,每篇都具有愛國主義情懷。比如杜甫 《蜀相》中的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體現了運用三國時期諸葛亮《出師表》的故事,展現詩人就當前國家的現狀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菇饘㈩I岳飛在《滿江紅》中,“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 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語言雄渾壯麗,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激勵中華兒女在民族危難之際要奮勇殺敵,保衛祖國的大好河山。除了在文學作品中有愛國主義精神,在現實生活中也才在愛國主義精神。中職教師可以除了在講文學作品以外,給學生補充一些現代的愛國主義知識。比如“抗擊非典”、“5.12汶川大地震” 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大災大難面前能夠團結一致,面對困難。再比如“釣魚島事件”就保衛國土而言,是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只有保護了大家,才能有我們的小家。通過語文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2 陶冶學生的情操
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有些景物描寫意境優美, 讓人們讀完之后心情放松, 回味語文課文的意味。比如在學習舒婷的《致橡樹》中,作者通過木棉對橡樹的“告白”,來否定世俗的, 不平等的愛情觀, 呼吁自由平等獨立、 風雨同舟的愛情觀, 表達了對愛情的憧憬和向往。老舍《我的母親》中寫了作者對母親的熱愛、贊頌、趕集和懷念之情,讓學生在學習該文章時能夠領悟到作者對母親的深情,從而引發自己對母親的感情。通過中職語文教材內容, 表現出自然美、人性美,讓學生可以在這些表現自然美、人性美的詩文,既給人美的享受,又陶冶人的情操。
2.3 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
現在學生很容易被社會中不良的風氣影響, 總是愛幻想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發財致富。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不同的作品中的主人公能夠人們不同的啟示, 引人深思。比如在小說《二十美分》中小男孩管爸爸要求,只為獲得一個小時與爸爸共進晚餐的時間, 由此可以看出在生活中人們要多孩子進行交流, 給予孩子關愛。還有《老子》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師在講這一篇文言文時,除了給學生講解生僻字詞以外,還要給學生灌輸做事情要腳踏實地, 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把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3 中職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途徑
3.1 結合文本
《致橡樹》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早戀在中職校園已不是個新鮮話題,不能完全杜絕,就需要好好疏導。在講這一課時,我問同學們愿不愿意做像“凌霄花”那樣的女人,女生異口同聲地說不愿意。我問“那么怎樣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呢?”同學們都說不知道。我說你們既然不懂,為什么還要在不該開花的季節開花呢?這是不是對愛情的不負責任?有學生說:“確實有些同學把戀愛當游戲,結果兩人都受傷了。中專生談戀愛是不是早了點?因為思想不成熟,沒經濟能力。”
3.2 教師引導
語文教師應該是德育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政治觀念、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 例如:我發現班里有個別同學借別人錢不還,就打算針對這個現象給他們講一講誠信的問題。恰好有學生A在周記中反映此類事,大概內容是 B 同學向她借了100元錢,但是B不僅沒履行諾言,在她的提醒之下竟然還裝作不知道。這周我正準備講應用文,其中有一項內容就是條據,于是我就借著講借條的時候把A周記里反映的問題拿出來讓大家討論,拋出問題:同學們怎樣看待借錢不還的行為?如果你是A的話應該怎么辦? 同學們很快就談論開了,紛紛譴責不守信用之人。在議論聲中我發現借錢不還的幾位同學低下了頭。于是我趁著這個機會提出希望, 我說:“同學們,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錯,知錯能改,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只要能改正,大家都還是好同學。 我發現讓學生自己討論、自我評價的教育方式遠遠勝過老師的空洞說教。
3.3 借助周記與作文
“文如其人”,周記和作文是學生心靈的窗戶,是老師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樞紐,如上文提到的學生 A 的周記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周記和作文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學生,而且老師可以通過評語這種方式與學生進行心靈交流,從而指引他們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針對中職生思想覺悟低、情感缺乏、自我認識能力低的特點,我設計了作文題:“我是個 孩子”(可以填“好、壞、懂事”等),讓他們通過寫作,認識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學會體貼,學會感恩。寫作的過程也就成為他們反省自己、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有一個男生以 “我是個壞孩子”為題,記敘了他小時候帶妹妹玩秋千,因秋千蕩得太快太高,妹妹摔了下來,漂亮可愛的妹妹從此臉上落下疤痕。 他一直責怪自己讓妹妹玩秋千,這塊疤痕也永遠地成為他心中的痛,認為自己害妹妹毀容,害了妹妹的一生,是個壞哥哥。 我原來覺得這個男生是一個開朗的學生,通過他的作文我了解到他內心深處的隱痛。 在批語里,我寫道:你是個好哥哥,人有旦夕禍福,意外是不能預測和掌控的,不要過分責怪自己。 為了妹妹將來的幸福,你要努力地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為她撐起一片天空。
參考文獻:
[1] 曲祖峰.對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探討[J].現代交際,2016,(7):130.
[2] 羅靜.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5):235.
[3] 杜火群.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性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7):426.
[4] 許雙聲.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讀與寫,2017,14(5):71-91,94.
[5] 那壯志.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