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洋
摘 要:目的 調查河南省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情況及影響因素。方法 在2017年12月采用自制的問卷調查鄭州、新鄉兩地大學生,抽樣方法為單純隨機抽樣,定量發放問卷1000份。結果 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曉度為80.1%,只有地區這個因素產生了統計學差異(P<0.05),性別、年齡、學歷皆未產生結論:鄭州、新鄉兩地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曉慮較高,大部分人能正確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需要進一步對大學生進行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報告相關知識。
關鍵詞: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調查分析
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主要途徑。回顧近十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的成果,發現它具有”三多三少”的特征。具體表現為:一是多強調正規教育(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少談非正規教育的作用;二是多強調普通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培養,少強調職業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培養;三是多討論各級各類學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實踐,少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評價。為了解鄭州、新鄉兩地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情況,于2017年12月對鄭州、新鄉兩地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工具 在查閱相關文獻后,根據本課題自行設計出一份問卷,再經預調查后完善問卷。問卷的內容包括被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知識等。
1.2 研究對象 采用單純隨機不重復抽樣法選取河南省大學生,由統一經過培訓的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學生進行調查。本調查遵循自愿參加的原則,匿名填寫問卷,現場發放現場回收,對問卷有疑問者及時向調查員咨詢,由調查員幫助解釋,填寫完畢后調查員立即檢查調查表的完整性,如有遺漏,及時返還給被調查者補齊,以確保問卷的質量。調查所用調查員為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在校學生,皆經過培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有足夠了解,能夠在調查中解答被調查者有關問卷的疑惑。問卷定量1000份,回收944份,回收有效率94.4%。
1.3 統計方法 采用Excel 2007 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用SPSS 22.0統計軟件核查后進行描述性分析、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本信息 參與本次調查的兩地大學生中,大專生401人(42.48%),本科生543人(57.52%);男生395人(41.84%),女生549人(58.16%);年齡分布18~24歲 ,18歲111人(11.76%),19歲242人(25.64%),20歲359人(38.03%),21歲140人(14.83%),22歲56人(5.93%),23歲22人(2.33%),24歲14人(1.48%);鄭州大學生491人(52.01%),新鄉大學生453人(47.99%)。
2.2不同特征調查對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曉度
80.1%(756/944)的大學生知曉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19.9%(188/944)的大學生不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其中男生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為82.0%(324/395),不知曉的為18.0%(71/395),女生知曉的為78.7%(432/549),不知曉的為21.3%(117/54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604,P=0.205);鄭州市大學生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為77.4%(380/491),不知曉的為22.6%(111/491),新鄉市大學生知曉的為83.0%(376/453),不知曉的為17.0%(77/4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48,P=0.031);大專學生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為71.6%(311/401),不知曉的為22.4%(90/401),本科學生知曉的為82.0%(445/543),不知曉的為18.0%(98/54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795,P=0.095);年齡為18歲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為91.1%(90/111),不知曉的為18.9%(21/111),19歲知曉的為79.8%(193/242),不知曉的為20.2%(59/242),20歲知曉的為79.9%(287/359),不知曉的為20.1%(72/359),21歲知曉的為82.9%(116/140),不知曉的為17.1%(24/140),22歲知曉的為75.0%(42/56),不知曉的為25.0%(14/56),23歲知曉的為68.2%(15/22),不知曉的為31.8%(7/22),24歲知曉的為92.9%(13/14),不知曉的為7.1%(1/1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5.059,P=0.536)。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知曉度較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正確概念也能較好的理解,但性別、學歷這兩個因素對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產生了統計學差異(P<0.05),女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理解優于男生(OR=1.5),本科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理解優于大專生(OR=1.6)。這提醒我們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男生、大專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還存在不足,對于這類群體還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科普,這對提高社會整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度和安全用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普及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在大學里,要依靠高校這個平臺,通過各種形式對大學生進行健康、科學的醫藥知識教育,應用多多樣的方式來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如舉辦講座、通過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常識課程、發放通俗易懂的小冊子,利用校園墻報、宣傳欄微信、QQ、課外活動、研究性課題等各種形式,廣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程琳,劉麗華.教育傳承視角下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研究[J].時代教育,2013(13):126-127.
[2]舒思瑜. 傳統村落景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3] 劉婷,張陽生,高連海,汪銀.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救保護與活力復興——以山西大陽古鎮為例[J].人文地理,2009,24(03):97-100.
[4] 曹媛. 基于非物質文化的商業模式創新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16.
[5]陳金文.幾個與“非遺”保護相關問題的探討[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2(01):35-39.
[6]王莉,賀能坤.近十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進展[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0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