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重分析了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問題,并探索了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高校 漢語言文學 教學 有效性 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66-01
漢語言文學在高校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直接影響著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中國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因此,高校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視程度較高。然而,受傳統教學的影響,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仍存在教學模式滯后、缺乏實踐環節、教師水平有限等問題需要高校探索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策略。研究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不僅能夠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而且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有著直接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問題
1.教學手段單一
大多數漢語言文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在課堂上為學生按照教材和課件進行講解,并給學生劃出重點知識,讓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記憶。這種單一口頭講授的方式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導致大學生在漢語言文學學習中缺乏積極性,難以培養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興趣,教學效果不明顯。
2.教學模式滯后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印象,很多漢語言文學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滯后的填鴨式教育模式,教師在課堂上講整整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并要求學生在課下時間對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在這種滯后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性較差,學生在課堂上僅僅被教師作為知識接收的容器,只能被動接收教師所講授的大量的知識,缺乏對教師所講知識的思考過程和討論過程,課程成為漢語言文學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在課堂上很容易出現走神、睡覺、玩手機等現象,學習效率較低。
3.缺乏實踐環節
實踐環節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能夠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踐技能,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和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然而,現階段,很多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只重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技藝,忽視了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實踐和應用,沒有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導致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較低,難以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嚴重影響教學效率。
4.教師水平有限
教師是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主體,教師教學水平和知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漢語言文學教師的水平較低,難以滿足漢語言文學教學對教師的專業要求和教學要求。這是因為,漢語言文學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繁重,甚至還需要承擔輔導員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教學研究,難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和漢語言文學現狀探索針對性教學策略,只能按照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開展教學,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學效率不高。
二、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1.提高教師水平
高校應重視漢語言文學教師水平的問題,積極開展教師培訓,不斷提高教師水平。為此,高校應組織漢語言文學教師參加專業教學培訓,加強教師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和先進教學技能的學習,完善教師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機構,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并且,高校應積極引進高學歷、高水平的漢語言文學教師為漢語言文學教學增添活力,優化漢語言文學教師結構,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師的整體水平。
2.轉變教學觀念
漢語言文學教學應積極轉變應試教育觀念,加強對新課改下教師觀、學生觀和教學觀的學習,將學生作為教學的重要主體,根據學生的專業知識需求和學生年齡特征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法,使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學生實際特征和實際需求相符合。并且,漢語言文學應充分重視新課改下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強調教師的指導者角色和教學研究者角色,要求教師講漢語言文學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漢語言文學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學校應積極鼓勵漢語言文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探索科學的教學手段,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
3.開展實踐教學
針對實踐教學缺失的問題,漢語言文學教學應加強重視實踐教學,將實踐教學作為漢語言文學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設置實踐教學課程,確保學生的實踐機會和實踐時間,將學生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應用在實踐過程中。并且,高校應重點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漢語言文學知識運用實踐、寫作實踐、語言表達實踐、信息調研實踐等,通過實踐教學增強教學實用性,進而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培英.對構建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若干思考[J]. 農家參謀. 2017(15)
[2]連超鋒.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反思——以商丘學院為例[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 2016(07)
作者簡介:
顧思揚(1976.8-),男,漢族,貴州興仁人,本科,副高(中教高級)職稱,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