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福
【摘要】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得到了廣泛關注,并積累了大量用戶,這也催生了一個新的時代——“微時代”。高校大學生群體是微博、微信的重要用戶群體之一。大學生通過相關軟件及互聯網平臺,幾乎每天都能接觸到大量信息碎片,其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當中產生了一定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地位及作用愈加突出。通過有效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能夠引導大學生以從理性的角度審視事物,使其能夠形成端正的價值觀。基于此,本文對“微時代”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微時代 高校 思政教育
【課題項目】該論文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改課題《高校“思修”課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研究》階段成果,課題編號2015PY01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78-02
1.“微時代”環境概述
在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微博、微信等軟件平臺應運而生并快速發展。這些軟件平臺極大程度上促進了信息傳播,為社會公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獲取途徑。在微博、微信等傳播媒介登上互聯網舞臺之后,以小見大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微事物”如涌泉般出現,如微店、微小說、微電影、微公益等。整個社會儼然進入了一個“微時代”。“微時代”的出現具有其必然性,它涵蓋了人際交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傳播等多種復雜語意義,是以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為代表,以精煉簡潔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新時代”。在“微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愈來愈趨向于大眾化,且信息渠道逐漸變得多樣化。碎片化的信息也符合當前大眾,特別是年輕群體“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在移動互聯技術的支持下,進一步加速了信息傳播速度,甚至實現了信息的瞬時傳播。總體上來看,“微時代”是一個全民互動的時代,幾乎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接受者與傳播者,也能夠成為社會熱點事件的參與者與推動者,信息交互效率在“微時代”下已然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2.“微時代”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
2.1積極影響
“微時代”環境下,信息的快速流動必然會對高校思政教育產生影響。首先,“微時代”環境極大程度上拓寬了高校思政教育范圍,為其提供了良好的載體。基于開放且高效的各類網絡媒介平臺,能夠讓思政教育脫離傳統課堂的束縛。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隨時隨地向學生提供思政教育相關信息,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同時也彌補了以往思政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信息資源不平衡的缺陷,將原本封閉式的教育模式轉變成為了一種開發性的模式。借助各種“微媒體”能夠將思政教育內容以視頻、圖片、語音等方式“演繹”出來,學生可自主觀看,隨意探討、評論,進一步增強了思政教育的時效性,有利于提升學生參與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微時代”環境下高校師生之間形成了一道良好的溝通橋梁。各種“微媒體”為高校師生自由言論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在這種環境下,師生均處于平等地位,學生面對老師時不再具有心理障礙,能夠與老師暢所欲言地交流,有利于兩者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順利實施。在交流過程中,老師也能夠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對其進行有效引導,促使學生形成端正的價值觀,讓其能夠從理性的角度來審視社會熱點現象。
2.2消極影響
“微時代”拉近了高校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其幾乎處于同等地位交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育話語權。在“微時代”環境下,部分年齡稍大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對各種網絡語言,可能一時無法適應,在與學生具體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障礙,這種障礙會削弱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話語權。受教者與教育者的地位關系由以往的隸屬關系轉變為相互學習、平等促進的關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脅。由于“微時代”環境下信息傳播幾乎不需要門檻,社會公眾不僅能夠隨時發布信息,也可自由評論。在這種情況下,存在部分低俗、腐朽信息充斥于互聯網環境當中。一部分大學生由于辨識能力不強,無法主動抵御這些不良信息,其價值取向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會崇拜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
3.“微時代”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分析
3.1充分發揮“微媒體”作用
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微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微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緊緊扣住“微媒體”特點,將其積極作用的一面充分發揮出來,以體現出“微媒體”的正能量。“微媒體”形式眾多,涵蓋了微博、微信、微電影、微電臺等,具備了極強的傳播效率以及融合性特點。正是基于上述特點,讓“微媒體”逐漸滲透到了大學生的生活當中,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開展過程中,要與“微媒體”緊密聯系起來。在課堂上,可將“微媒體”作為教學工具;在課堂外可通過“微媒體”聯通師生生活,讓教育主客體借助“微媒體”實現學習與生活的無縫對接。例如,借助微信群或QQ群等,老師可向學生發送一些與思政教學相關的外延性內容、社會熱點話題等,引導學生探討、思考、分析問題,在課堂之外開拓出新的教學空間,增強思政教育的滲透性。同時,高校應該借助“微媒體”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在高校內形成一種“微文化”。以“微小說”、“微電影”、“微信群”等為載體,開展校園思政文化活動,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將傳統文化精粹如誠信、仁義、中庸、和諧等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當中,對學生產生有利的引導,促進高校文化內涵發展。
3.2完善“微平臺”建設
高校可與新浪微博、騰訊微信等運營商加深合作,將移動端APP、新媒體平臺等充分連接起來,在高校內部形成一個“微平臺”。借助“微平臺”不僅能夠向學生傳播思政信息,還能夠向其主動推送校園招聘、精品課程等學習、生活信息,讓思政教育充斥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當中,在為其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可對其進行思想引導。在“微平臺”創建過程中,要不斷更新內容、創新設計,將新鮮的元素融入到平臺當中,逐步提升大學生優秀微博、微信的轉發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使其能夠在“微平臺”當中獲得價值感,實現思政教育開放化。當然,“微平臺”運作過程中,也要加強相關監督工作,保證微平臺信息傳播的積極性與正確性,盡可能排除不良信息、惡意評論等,為廣大師生創造一個和諧的交流環境。
3.3合理引導網絡輿論
在“微時代”環境下,要合理引導網絡輿論。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促使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一方面,要引導學生不斷提升網絡道德水平。要求學生能夠辨識信息,對于有損于網絡輿論秩序的信息要謹慎發布,并自覺屏蔽不良謾罵及詆毀信息,共同來維護網絡輿論環境。另一方面,要高校應該與社會媒體、網絡聯合起來,共同增強責任意識。只有媒體人責任意識到位了,才能促使輿論朝著正確、理性、客觀的方向發展。
4.結語
“微時代”環境下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種新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思路,將“微媒體”、“微平臺”等充分融入到思政教育當中,并將思政教育、校園文化以及學生生活關聯起來,增強思政教育的滲透性與時效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何超男,方鴻志.微時代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7,23(01):1-3.
[2]古翀.微時代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思路及途徑選擇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5(2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