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 顏逸鳴 田家興 單瑋群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大類招生作為一種新型招生模式正逐漸被各大高校采用。但在大類培養與分流的過程中,也給學生帶來了困惑與壓力,學生所展露出來的思想和心理問題,給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
【關鍵詞】大類招生 思想動態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82-01
一、高校開展“大類招生”的背景
近年來,作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大類招生 ”以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形式被各大高校普遍認可,業已成為諸多高校的主要招生模式。簡而言之,大類招生,是指高等院校在招生過程中不再像以往那樣根據專業進行招錄,而是同意安排學生進入大學接受某一大類別的通才教育,在相同的教育培養計劃的指導下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然后再按照學生的志愿、成績等進行雙向選擇,進入某一專業進一步的培養。通過大類培養和專業分流,大學教育實現了“厚基礎、寬口徑”人才培養目標,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結合自身條件和特點,減少高考填報志愿的盲目性,提供了再選擇的機會。然而,在這一個過程中,高校學生所展露出來的思想和心理問題,也對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大類招生”背景下學生的思想現狀
1.專業選擇的矛盾心態
調查顯示,在2016級學生入學前,有48.41%的人是通過網上查詢對大類招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有19.05%的人是父母填報的志愿。也就是說大多數學生入學之前并沒有對自己的人生作長遠的規劃。他們對學校的填報和專業的選擇更多的局限于高考分數、家長的意見等客觀因素。同時,很大一部分學生對各領域的專業并沒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甚至是盲目的。大類招生,大學生雖獲得了相對自由的選擇權,但仍會受困于熱門與冷門、興趣與就業等諸多主客觀因素而無法合理的確定目標專業,這使得他們內心充滿了矛盾,缺乏安全感。
2.專業分流焦慮心理
大類招生的試行,為原本以為進入大學就可以松口氣可以好好“享受生活”的學生徒增了學習、心理壓力。加上大學與高中的學習方式不同,學生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常見,進而影響學習效果以及專業的選擇,學生難免會產生一定的焦慮心理。
3.歸屬感的缺失
專業分流后的班級必然會打亂重組,導致部分學生集體意識淡薄,班級凝聚力不足。同時,由于大類招生增加了學習、生活壓力,大部分人會將重心放到學習上,以期取得好成績在專業分流中掌握主動權,所以在學生會部門與社團活動中的熱情較低,在班級、部門、社團中都沒有歸屬。歸屬感長期的缺失,既丟失了很多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全方位發展能力的機會,情商與智商的發展也受影響。
三、針對現狀的對策研究
(1)加強專業認識,解惑內心矛盾
在學生的通識教育階段,一方面增加部分專業基礎課的開設力度,使學生通過正式的專業課學習了解相關專業特點、專業前景,為之后的專業分流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各個學科不同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知識普活動,安排相關專業老師舉辦專業講座、交流會以及專業體驗課,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專業、認識專業、熟悉專業。
(2)多元評價,緩解內心焦慮
專業分流的依據應多元化,既考慮學業成績,專業技能,同時兼顧綜合素質,合理安排學業成績、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在總評中所占的權重。通過完善專業分流的依據,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讓更多的學生有時間有精力去參加班級、部門、社團的各種活動,緩解內心的壓力。
(3)發揮輔導員及輔導員助理的作用,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新生入學到專業分流前后輔導員及其助理則要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關注,引導學生對大學生活有明確的認識與規劃,在生活上要幫助其度過想家、水土不服等心理與生理的適應階段。在班會或者其他集體活動中,應積極交流培養感情,從而減少學生的迷茫心理。
(4)加強思想紀律教育,培養班級凝聚力
對于學生思想政治及紀律的教育要常抓不懈,注重引導學生對學校及學院的基本情況、規章制度等有深的認識,要在班級中樹立遵規守紀、積極向上的風氣。通過舉辦班級集體活動讓學生對班級產生認同感,增加班級凝聚力。
總之,大類招生下的學生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發揮大類招生的實際效果,為學生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萬俊毅,尹然平.大類培養學生專業分流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J].高等農業教育,2014.
[2]李龍.高校大類招生背景下大學生思想心理狀況探究[J].戲劇之家,2014.
作者簡介:
李姿(1988- ),女,河北秦皇島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