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伴隨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2016年,品德課程更名為《道德與法治》。自教材實施以來,一線的德育工作者也產生了諸多困惑與思考。如何將豐富的課程內涵落地生根,被學生所接受,要求重新進行課程性質的定位,做到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將從課堂教學活動、生活實踐與評價等角度,剖析《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體驗式”教學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體驗式”教學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83-02
前言:
“養成教育如同穿衣服扣扣子一般,若第一顆紐扣被扣錯,后續的扣子均會依次扣錯。”其可反映出低年級品德教學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伴隨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品德課程增加了新的內涵。融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法治、國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公民意識等多維教育內容,這些內容對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有積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近年來大多教師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難以真正滿足學生養成教育要求。因此,本文從“體驗式”教學角度出發,分析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有積極意義。
一、基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體驗”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活動性綜合課程。課程內涵豐富,也許難以適應。但我們老師如果能以兒童為基礎,堅持兒童立場,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與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去體會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那么課程的實施就會水到渠成。具體實施的路徑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唱一唱活動。新教材多以“兒童歌謠”呈現,可用兒童自己的語言來展開實踐。聽音樂、唱歌是大多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有愉悅身心、陶冶情操效果,可激活課堂活力。以《我愛秋天》為例,教學中可選擇學生熟悉的《落葉》、《秋天的顏色》等歌曲,通過歌聲體驗秋天,然后結合教學內容,更能加深學生對秋天的理解。
第二,比一比活動。好奇心、好勝心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特點,課堂教學活動中可采取比賽模式,如小組比、同桌比等方式,滿足學生心理的同時,學習興趣被激發,增強課堂的活力。
第三,做一做活動。體驗式教學的關鍵在于確保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活動中,除汲取理論知識外,更應在實踐體驗上加強。在教學《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時,老師將國旗標準圖案向學生展示,引導學生觀察四顆小星星的排列。然后由學生自主繪畫并介紹國旗的樣子,加深認知國家的象征與標志。
二、基于生活實踐的“體驗”
知識源于生活,生活本身便是《道德與法治》最好的教材。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除對課堂教學給予足夠的重視外,還需將課堂延伸至生活中,挖掘更具教育價值的生活素材。如《夸夸我的假期生活》,由學生分享假期的趣事,如旅游活動、好人好事等,教師需給予積極贊揚。除此之外,《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強調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行習慣,所以可適時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不僅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同時在幫助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效果明顯[1]。
三、基于課堂與生活評價的“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旨在激勵學生不斷發展。但需注意以往教學評價中,更傾向于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學生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自信心受到打擊情況,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此,應注意在評價方式上優化,可采取形成性評價模式,評價的主體主要包括:①教師評價,課堂中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通過兒童語言進行評價,如“你的想法真了不起!你能說的再具體些嗎?”課堂上的即時評價跟進課堂教學,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②學生評價,學生間的評價可起到共同勉勵進步的效果,評價中應注意若一名同學未能發現評價對象的錯誤,應由其他同學繼續評價補充;③家長評價,生活中的評價對學生品德形成極為重要,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家長在課后做好評價指導工作,從生活上給予學生各方面能力的肯定,以此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2]。
結論:
教學中合理使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將有效改善《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實際開展教學活動中,應注意從課堂教學活動、生活教育以及有效的評價等路徑上著手,提高課程教學的活力,確保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中,提高教學整體質量,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正如前文所提及,只有保證衣服第一顆紐扣被扣緊,才會為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悅,張新顏.以“我”為主,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學德育,2017,(08):12-14+11.
[2]鄧春元.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創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J].科普童話,201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