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云霞
【摘要】在當前的特教工作中,使用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很難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對于這樣特殊的孩子而言,學校應該設法教導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和生活自理活動,這應當成為教育工作的重點,也是特教老師的教學目標,要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反思和改進。將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融入到聽障學校的數學教學中,能夠很大程度提高教學質量,要抓住這個機遇,根據學生的特點,發揮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探究信息技術同特殊教育的恰當融合方式,是當前特殊教育工作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特殊教育 數學教學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166-01
在計算機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已經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媒體信息技術也在教學工作中被廣泛使用,對數學課堂發揮很大的幫助作用,給特殊教育工作帶來了新希望。教師對聽障學生的教學也要結合學生特點,結合具體實際情況,這樣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合理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聽障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分配能力差、穩定性差、注意力的轉移不靈活,因此,在數學課堂導入新課中引起聽障學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關鍵的環節。數學學習枯燥無味,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力量之源。當聽障學生樂學時,情緒就會處于一種積極亢奮狀態,學習效益就高。反之,學習效益就低。“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導入階段,迅速集中聽障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的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對于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多媒體的導入,教師就可以通過簡單的操作、直觀的演示,精彩地呈現出數學學習的情境,有效開啟聽障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
二、巧用信息技術,感悟生活數學
由于特殊教育的對象群體相對特殊,他們的好奇心較強,對任何新鮮有趣的事物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而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信息技術可展示優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是創設情境的最佳工具。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三、增加課堂知識容量,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決定了課堂的教學容量,多媒體可以利用直觀、有趣的演示功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從而一定程度增加了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能力,學生能夠在短時間接受新知識,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容量。在過去教師以板書、繪畫等為主的課堂教學占用了很多時間,多媒體的存儲功能很好的解決了這項問題,學生每節課能夠學到更多知識。例如我在教學《口算乘法》時,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按照過去的常規教學方法,在新知識的鞏固練習中,我還要安排聽障學生做課本上的習題,或者再布置一定數量的卷面作業,要求聽障學生同一時間完成,從大多數聽障學生出發這自然是合理的,但是,怎么同時解決理解能力較強的聽障學生個體需求和關注理解能力較慢的聽障學生呢? 傳統方法往往只能限制發展快的,犧牲發展慢的,采取所謂“一刀切”的辦法。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學習就不一樣了,聽障學生利用計算機隨機習題庫,進行了5分鐘的練習。結果是做了8-21題的有2人,21-35題的有4人,36-60題的有6人,61-74題的有1人。這種練習形式,題目隨機出示,相鄰的計算機出題均不相同。聽障學生每做完一題,計算機緊接著出下一題,這樣有了競賽的意味。聽障學生做正確了,計算機作出“正確”的反饋,做到一定數量的就播放幾幀動畫以示鼓勵。做錯了,計算機又做出提示糾正的反饋,遇到障礙還可查詢相應知識。聽障學生的學習過程完全是自主進行的,做8道題的聽障學生沒有壓力,覺得輕松愉快,做了74道題的同學意猶未盡,全體聽障學生興致勃勃,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四、結語
將信息技術同特殊教育課堂教學科學融合,是對傳統教學方式加入新活力。使得整個教學課堂內容豐富多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適應社會。科學合理的將信息技術用到數學課堂,是特殊教育數學教學的進步,有利于聽障兒童學習更多知識。
參考文獻:
[1]謝應濤.淺談如何提高特殊教育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效果[J].教育,2016(12):150.
[2]張向鴻.探討特殊學校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3(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