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卿 周才云
摘 要: 高校科技創新是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運用DEA方法對我國31個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率的差異性進行了實證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破解路徑,這無疑對優化高校科技創新事業、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高等學校 科技創新 省級差異 破解路徑
中共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為提升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和加快產學研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助推器,高校的科技創新工作必將肩負著重要使命。在經濟步入新常態下,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市場的活力將進一步激發,必將給各地區高校科技創新事業帶來更多機遇。
近些年來,隨著高校在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學者們著力研究了高校科技創新效率問題。陸根書(2011)認為,提高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效率需要在評價系統、運行機制、指標體系等方面加強改進。李清賢等人(2014)以教育部直屬高校2007年—1011年數據為樣本,基于Malmquist指數法對高校教師科技創新效率展開了動態分析,并以教育部直屬高校教師科技創新效率的動態分解為例,探討了高校教師科技創新效率的變動趨勢及生產率變化的根源,指出了高校管理機制的變革是教師科技創新生產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提高的主要動力。李藝全(2017)通過建立高校內部學院科技創新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對某大學的學院科技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辨析了各類學院科技創新效率差異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路徑選擇和對策。學術界關于高校科技創新效率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DEA方法對“十二五”時期我國31個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率進行分析和比較,并提出了相應的破解路徑。
一、指標選取與研究結論
1.指標選取。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1978年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A.Charnes和W.W.Cooper提出來的。DEA方法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以凸分析和線形規劃為工具的一種評價方法,應用數學規劃模型計算比較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對評價對象做出評價。根據李曉亞和崔晉川(2007)的研究,DEA方法的基本原理為:設有n個決策單元DMUi(i=1,2,…,n),每個決策單元DMU有m項輸入,用X表示;s項輸出,用Y表示。對每個輸入、輸出賦予適當的權重,例如,xj的權重為vj,уj的權重為uj,把權向量作為未知量,在分析過程中根據某種原則確定它們,稱第j個決策單元的效率評價指數。在固定規模報酬(CRS)的基礎上,Banker等人1984年提出了CCR模型的改進方案,即BCC模型。改進方案中慮了可變規模報酬(VRS)的情況,通過在CCR模型中增加一個凸性假設,即可得到VRS模式(楊斌,溫濤,2009)。利用所得到的CRS和VRS數值,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出高校科技創新效率的結果。
根據DEA方法的運行原則,在評價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十二五”時期(2011年—1015)年高等學校科技創新效率過程中,首先要確定各項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
(1)投入指標。依據實際情況和數據的可得性,本研究選取研究與發展經費(X1)、研究與發展全時人員(X2)、研究與發展機構數(X3)作為投入指標。
(2)產出指標。我們選取各省、市、自治區的教師發表論文數(Y1)、教師專利授權數(Y2)作為產出指標。
2.實證研究結果。運用DEAP 2.1軟件,將所獲取的各年投入產出指標的相關數據帶入求解,我們得到2011年—1015年我國各地區的高校科技創新效率的評價結果(見下圖):(1)從總體看,我國各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率趨于上升,2011年—1015年CRS的均值分別為0.741、0.753、0.784、0.759和0.839;從VRS值來看,2011年—1015年VRS的均值分別為0.831、0.808、0.861、0.860和0.867。(2)從地區層面看,東部地區的上海市高校科技創新效率最高,CRS值和VRS值分別為0.991和1.000,浙江省的高校科技創新效率也比較高,CRS值和VRS值都是0.988,但是天津市的效率較低;中部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率的普遍較低,湖北省的相對較高,CRS值和VRS值分別是0.752和0.885;西部地區的寧夏和廣西高校科技創新效率相對高較,其中寧夏的是全國最高的CRS值和VRS值都是1.000,廣西的CRS值和VRS值分別是0.914和0.942;東北地區高校科技創新效率普遍較低,最高的是黑龍江省,CRS值和VRS值分別是0.735和0.749。
二、縮小我國高校科技創新效率省際差異的路徑選擇
1.加強低效率地區高等學校資金監管。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好教育,應先使用好辦學經費。從DEA檢驗結果可以看到,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天津、廣東等地的高校科技創新效率都較低,說明高校科技創新的發展不能光靠增加投入,更應注重提高使用效率。一方面,逐步提升低效率地區高等學校資金管理部門的人員素質,提高財務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對于財政資金的使用,建議安排科技創新的資金實施逐年遞增的模式,專款專用,加大科技創新資金的監管力度。
2.加強低效率地區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當前,凡是重大科技成果的產出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晶。因此,要全面加強低效率地區高等學校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更好地發揮科技人才的團隊效應,那種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的環境更不利于低效率地區高等學校的科技創新。一是從政策上進行引導,改革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學術研究模式,鼓勵形成以“主要學科帶頭人為核心、搭建多層級相關領域結合”的研究團隊,并在科技成果、職稱認定等方面給予團隊其他成員予以相應的獎勵措施。二是建章立制,在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過程中,要明確團隊的職責和任務分工,健全創新團隊內部的管理及運行機制,形成團隊規范。三是加大對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的資金支持力度,促進重點學科培育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升學校科研水平和學科建設層次。
3.鼓勵科技人才向欠發達地區流動。近些年來,人才大戰已成為各省發展中競爭最激烈的因素之一。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東北地區經濟環境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現象,很多優秀科技人才都流向了經濟發展較好的東部地區,導致區域科技人才的馬太效應愈發凸顯。因此,建議國家層面要對低效率地區高等學校科技創新政策予以更多優惠,對于在欠發達地區工作的高校科技工作者,在工資待遇、獎勵額度、職位晉升等方面實施綠色通道,不受編制體制的限制,并在項目資助、人才項目等方面應給予更多的照顧、實施傾斜政策,增強在欠發達地區工作的動力和熱情。從向欠發達地區高校自身層面看,要充分立足切身實際,制定出合理的人力資源長期規劃,堅持“引進”和“培育”雙管齊下。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對于急需引進的科技人才,建議實行年薪制,同時解決戶籍、住房、配偶工作及子女讀書的重要問題;人才的內部培育同樣重要,欠發達地區的高校需要著力制訂相應的人才培育計劃,對于取得重要科技成果的內部工作者,除了享受相應的激勵外,還可以設置不同層級的特殊津貼和職務獎勵制度,增強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4.加強區域間科技協同創新。低效率地區高等學校要與高效率地區高等學校建立長效溝通聯系機制。要充分打破地區之間、行業之間、部分之間分割狀態,建立人才信息對接機制努力實現科技人才的信息資源共享、利益分享的協作機制,促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形成協同創新的整體合力。此外,低效率地區的教育主管部門、科技主管部門也應牽頭,主動設置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開展科技合作、共同研究的項目,通過政府主導、高校主建、平臺主營的方式,形成定位明確、形式多元、機制靈活、運行高效的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的發展模式,實現優勢互補、深度合作,達到人才、知識、技術、資本等各類創新要素的有效對接。
參考文獻:
[1]陸根書.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與效率有待提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6-30.
[2]李清賢,曲紹衛,齊書宇.教育部直屬高校教師科技創新效率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3]李藝全.創新驅動視角下高校內部學院科技創新能力評價[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4]李曉亞,崔晉川.基于DEA方法的額外資源分配算法[J].系統工程學報,2007(1).
[5]楊斌,溫濤.中國各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09(1).
本文是江西省“十三五”教育規劃項目《我國高校科技創新效率的區域差異及其收斂性研究》(項目編號:17YB 02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