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茜 胡子哥
摘 要: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互聯網這一新興事物也在得以在我國實現了快速發展。在現代網絡時代下,互聯網金融宣告產生而且極大地改變了我國的傳統金融行業。在網絡時代日趨開放的大環境之下,互聯網金融之產生為我國強化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更大的挑戰。本文分析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狀況,闡述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加強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工作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監管;監管措施
1 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1.1 我國互聯網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國在互聯網金融方面制定的法律規范存在不完善的情況,法律制度在對于互聯網企業的約束上有一定的滯后性,總體來看,到目前為止我國頒布的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總共為五部,不足以支撐起對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法律體系。與此同時,行業內部的自我約束制度也有缺失,在實際的經濟行為中對公約的履行情況欠佳。
其次,互聯網金融因為其業務同時分部在互聯網和金融兩個不同的領域,部分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業務邊界模糊的行業特點游走在發了邊緣,甚至實施違法的經濟行為。
最后,互聯網金融領域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和技術隱患。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為我們的經濟生活提供方便,但是由于其對用戶信息的管理、信用審核、管理評估等方面都是基于后端的網絡平臺進行維護和處理,所以隨之而來的風險也會有所提高。互聯網金融風險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包含市場監管不明確引起的風險,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信息進行詐騙或者對個人信用造成的風險,因為法律不夠完善對交易者信息保護等方面造成的法律風險,以及互聯網金融公司因其本身網絡技術安全性不夠而引起的技術信息泄露風險。
1.2 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分類監管造成多頭監管。依據分類監管之原則,我國互聯網的支付業務是由人民銀行負責進行監管的;網絡借貸、網絡信托業務以及網絡消費金融業務等則由銀監會加以監管;眾籌融資以及互聯網基金業務監管則是由證監會加以負責的;還有互聯網保險則是保監會加以監管的。二是監管立法過于滯后造成互聯網金融企業跑路等不良事件多次發生。自從2007年我國產生了首家P2P網貸公司至2014年,這類企業的發展始終處在沒有準入門檻、行業規則和監管舉措的狀態之下,監管立法大大落后于本行業的發展進程。監管立法落后所造成的直接結果為監管的套利。監管的套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推動了這一行業的極大發展,但是也導致了惡性事件的大量出現,而且有可能會造成市場信息不對稱性的持續強化,而且還會對監管層以后監管舉措的選擇造成了極大的挑戰。比如,盡管國家曾經提出P2P平臺不能辦資金池,但是沒有制定出具體的監管處罰條例,造成諸多P2P選擇鋌而走險,進而產生由于難以兌付而產生倒閉現象。據統計,從2015年以來,全國每月所倒閉的金融平臺至少有100個。2016年全年我國已經有500多家網貸平臺產生了停業甚至跑路等問題,從而對互聯網金融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三是互聯網金融業的自律監管還沒有切實建立起來。我國互聯網金融是從十年前開始發展起來的,但一直到2016年3月,我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才宣告成立,而且互聯網金融業的自律監管體系還沒有真正地建立起來,對科學與規范本行業的發展還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
2 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發展建議
2.1 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
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首先要明確監管主體。2015年,我國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分類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監管責任。P2P監管細則、互聯網保險監管暫行辦法也都相繼出臺。但是部分有爭議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和機構監管還有待完善,需要明確監管主體,避免出現問題了發生監管機構推諉扯皮的現象。
2.2 健全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機制
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不斷地出臺,這就意味著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逐步進入到了規范化的發展時期,然而并沒有有關的法律法規正視出臺,未能創建起全面的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體系。借鑒于國際上的經驗,我國應當積極鼓勵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不斷發展,全面發揮出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國家還要對互聯網金融業應當不斷強化管理,要求網絡金融企業能夠履行好具體的備案手續,全面發揮出金融監管協調組織機構的作用,全面關注網絡金融監管的發展和有關的風險,從而確立客戶資金的第三方保管機制,不斷增加對投資人以及消費者所具有的權益保護能力。也就是說,要運用有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產生,創設出誠信與規范化發展的突出環境。
2.3 強化對消費者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
我國的互聯網融資平臺牽涉到了投資者、融資者以及擔保者等相關各方參與到其中。我國互聯網金融消費人群在當前信息并不對稱的市場大環境之下,因為組織機構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具有不一致性,所以,逆向選擇以及道德風險極易影響到廣大消費者所具有的各項權益。有鑒于此,對互聯網金融消費人群權益上的保護應當切實做到以下兩點:其一是要強化互聯網金融平臺之中各項信息的披露,金融產品要全面向消費人群作出介紹,讓金融消費者群體能夠明確金融產品所具有風險和其效益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夠傳遞出真實而又有效的各類信息,且把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財務情況和經營狀況在第一時間報告給上級監管部門。其二是當前我國的金融消費者群體的權益保護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這就要求創建更加健全的訴訟以及賠償體系。對消費者群體所提出的訴訟,要及時加以處理與解決,從而切實填補互聯網金融監管工作的漏洞,促進我國金融市場實現公平、公正競爭。
3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當前存在的問題與風險進行研究,歸納評價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現狀,并通過借鑒英美等發達國家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經驗,提出了針對于我國的監管建議。總之,對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同時又要在借鑒發達國家合理經驗的基礎上開辟出適合我國的監管道路,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堅持創新與監管并行,從而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長久、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龔明華.互聯網金融:特點、影響與風險防范[J].新金融.2014(2):56-59.
[2]張丹寧.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監管問題與對策[J].中國市場,2016(01).
[3]王君.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探究[J].山西農經,2016(08).
[4]薛曉倩.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的啟示[J].國際金融,2014(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