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現代化加速的時代,我們需要提高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認識,在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相結合的條件下,提高建筑規劃設計水平,不斷弘揚本土文化和本國特色,增強建筑文化內涵、推動中國建筑設計的新發展與提升。大力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多體現與運用。
【關鍵詞】建筑規劃設計;傳統文化;應用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外各種思潮的涌入和滲透,國際主義現代風格的建筑一段時間內在中國被大量建造,不加選擇的運用甚至濫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結構和玻璃幕墻結構成為國際主義建筑的標準面貌,造成我們現代城市風貌幾乎大同小異,缺乏地方特色標志性建筑,但當社會日益發展,民眾的審美水平日益提高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建筑規劃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也體現在傳統建筑藝術中。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規劃設計中,將對整體整個項目形象產生重大影響。當然,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傳統文化的應用在建筑設計規劃上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高層建筑鱗次櫛比,在建筑設計規劃的過程中,由于過分考慮現代化因素和整體的美學效應,建筑設計必然會呈現出千篇一律,而城市的文化特色則容易被忽略。由于建筑設計中缺乏獨特性,人們對建筑設計的贊譽一落千丈,甚至在建筑中也出現了視覺疲勞。因此,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也可以為快節奏、繁雜的城市生活增添色彩,滿足人們對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傳承的追求。將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概念融入現代建筑設計中,從而滲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建筑有了更鮮明的城市特色,又能滿足人們在現代化快節奏、高效率中的一種文化歸屬感,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一份的貢獻和力量,這是協調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2、建筑規劃設計中缺乏傳統文化因素的原因分析
2.1 建筑規劃設計師傳統文化基礎差
就目前而言,在建筑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更注重當前的潮流風格,在城市文化的積累中存在著一定的疏漏。建筑形式的設計非常相似,缺乏特色,加上世界大環境的影響,許多建筑只具有實用價值,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圍,許多建筑規劃者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在建筑設計中,現有建筑形式的循環使用使得建筑規劃設計師缺乏相應的傳統文化元素學習與運用。
2.2 民眾缺乏傳統文化意識
進入新時期后,西方文化在我國廣泛傳播,許多人過于看重西方文化,以追求外來新鮮事物,忽視對中國本土地方文化的研究。在建筑規劃設計方面,由于過于強調建筑物風格與國際現代化接軌,使得許多開發商和建筑設計師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外國建筑的學習上,導致建筑中缺乏傳統的文化元素。
2.3 城市規劃對區域民族特色不重視
在我國,北京和上海兩大現代化城市的建設對其他城市的規劃和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過分強調建筑物的現代化,整體布局是仿照北京和上海的布局,使得每個城市的規劃和建筑的設計都是千篇一律的。有些城市本身也有很強的民族特色,然而,為了吸引社會各界的注意,他們盲目效仿其他城市,完全照搬一線城市的現代風格,不重視本土地域建筑的表達。
3、建筑規劃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應用策略
3.1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規劃相融合
隨著全球化的加深,出現了很多新工藝、新材料,新的規劃思想,從而產生了很多設計理念與設計手法,完全照搬舊建筑形式,也不適應新時代人們的審美認知。因此,我們應該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規劃的結合,在充分學習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積極運用現代建筑設計規劃方法,將現代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用先進的設計手法將兩者完美的詮釋與建筑中。例如,在現代大跨度大空間建筑界的基礎上,我們再建筑外表皮和構件節點上運用中國傳統建筑中斗拱等型式,既體現了建筑的現代化,又保證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符號特點。
3.2 建筑文化的傳統再現
傳統的再現是為了保護和重建具有特殊地位的建筑,模仿具有特定文化氛圍的街區,充分保護原有的文化結構,從而達到理解和尊重傳統文化的目的。加強或簡化傳統建筑和地方建筑的基本結構和形式,充分體現形式的特點,從形式上創造對文化傳統的視覺認知,以及建筑與特定地理環境和地方文化的有機結合,使民族傳統建筑符號與現代新技術建筑渾然天成的有機結合。
3.3 多元化應用傳統符號
傳統建筑文化以各種形式的傳統符號為代表,符號感展現人們標志感,使人們深深扎根于一些傳統文化氛圍中,符號是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符號作為建筑中較小的結構和單元,大多是設計師和建筑師長期研究和積累的結果。傳統的符號必須有各種應用形式,而不是對古建筑的生搬硬套和簡單的堆砌。現代建筑必須以合理科學的方式充分展示傳統符號的深刻精髓和文化內涵,重視細節與整體的協調,在實際建筑設計中,將傳統建筑代表性特色元素提取出來,再與現代新科技技術結合運用,使建筑表達有了更高的提升與發揮空間。
3.4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我國的聚居最大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我們國家有55個少數民族,與漢族建筑相比,少數民族建筑產業具有不同的風格和獨特的特點,使我國建筑的整體風格更加充實和豐富。如藏族佛教建筑、維吾爾族和回族伊斯蘭教建筑、傣族、土家族和朝鮮族民居建筑等,都有自己的特色,均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建筑體系,其中有些經典的建筑作品可以與世界建筑藝術相媲美。在實際的建筑設計規劃中,更多的體現地域性和文化性,使獨特的地方文化得以“重塑”與“再生”。
結語:
總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規劃中的應用成為未來新中國設計和發展的主要方向。更多民族的、具有當地文化特點的建筑的誕生,不僅豐富了建筑設計的形式和內容,而且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在現代生活中,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建筑的人文文化的體驗,若要滿足一般民眾對建筑的需求,就必須將傳統文化的理念融入設計規劃,設計出代表性建筑,從根本上促進了我國建筑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鋒.建筑規劃中傳統文化的應用探討[J].山西建筑,2017(26).
[2]徐思璐.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的運用[J].建材與裝飾,2016(25).
[3]楊榮和.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的運用[J].建材與裝飾,2017(48).
作者簡介:
王雪嬌,女,漢族,1985.10.4, 甘肅省敦煌市,本科,蘭州理工大學,建筑師,中級職稱,現就就職于:甘肅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居住小區建筑規劃設計,坡地建筑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