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
【摘 要】回歸語文本質,多給學生關懷為根本,創設和諧情境、建構民主關系與鼓勵創意是課堂語文味應有的內涵意義。本文就語文味在語文課堂上運用作探析,闡述讀書聲、議論和笑聲是語文味的主線,倡導活化教學策略與方法,對優化教學過程的促進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 韻味 朗讀 議論
“打開課本學語文”一直是語文教學的口號,后逐漸演變為“以本為本”的教學方式。不過,很多名家大師也提出這樣的口號:教材無非是個樣子。這樣的口號喚醒了教師深處的教學智慧與感知,贏得了學生的青睞。由此而延伸出“語文的外延即生活”,更是將語文的開放性、多元化、審美化推向了高潮,產生了無可比擬的美麗。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語文教師對“語文課堂應該具有語文味”有了更為充足的感知體驗:語文課堂是“讀聲宏亮、百家爭鳴和笑聲濃濃”的天堂。
一、宏亮讀聲:又聽“心聲”
朗讀是語文課堂的特色,也是教師發現學生讀音、語速、語調等問題的重要方式。然而這樣的讀書聲正被教師的“一言堂”或者默讀所代替,課堂是“寂靜的春天”。多給學生朗讀的機會,多聆聽讀聲,定會有所不同。
越是宏亮的讀聲,越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九色鹿》的教學中,不妨建議學生多朗讀,鼓勵他們從調達的遭遇、王妃的夢、九色鹿的話語、國王的做法等角度深入朗讀,要求學生運用不同的語音、語氣、語速和語調等進行朗讀,幫助他們從中獲得更多的認知感悟。很多同學以同桌朗讀的形式,從自我理解的角度提出了看法。有的小組則以集體朗讀的形式一起朗讀,從相關的描述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整個課堂在讀聲瑯瑯中展現了應有的魅力,教學也更有生機和活力。教師也可參與學生的朗讀,在融入學生朗讀中,更好拉近師生距離,產生“親師信道”。
教師運用多樣化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嘗試,幫助他們深入理解。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朗讀,讓他們在合作中相互學習和切磋,進行強化運用。
二、議論紛紛:再見“爭鳴”
教師的一言堂只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只能使得學生成為教師灌輸知識的容器。還學生應有的話語權和自由,能充分激活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與潛能。學生的議論紛紛,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涵。
依據課程教學重點與學生認知難點,多給學生設置相關的開放性話題,定能發現更多的奧妙。如,在《九色鹿》的教學中,針對“誠信是人生存的資本”表達主題,可建議學生探究如下的問題:九色鹿為何要救調達?調達為何要陷害九色鹿?國王為何又慚愧?很顯然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聚焦課文的核心,更利于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中,獲得更多的認知。很多學生在討論中認為九色鹿的心靈美好救調達是樂于助人,而調達卻是見利忘義,國王則是為調達的背信棄義,恩將仇報所憎恨,等等。不過,也有同學提出了這是小人的常有心態,在現在社會中也有這樣的人。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就“誠信”與“義利”進行討論爭辯,幫助學生找出其中的關系。
創設多元化、前置性和層次性任務,能引導學生在仔細研讀和深入探知中,獲得豐富的理解。多組織學生交流、探討,讓學生在彼此爭辯和協作交流中,發現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促使學生在集思廣益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三、笑聲不斷:真享“快樂”
語文課堂是創設情境的樂園,也是學生體驗快樂與幸福的天堂,唯有如此,才能讓學和教共生長,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愉悅的課堂,更能調動學生的好奇,讓課堂充滿歡聲笑語,學習語文更加快樂。
笑聲不斷,就是請學生主動登臺表演,欣賞他們的精彩。如,在學習《陶校長的演講》時,教師沒有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找出“每天四問”的內容,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體有沒有進步,自己的學問有沒有進步,自己擔任的工作有沒有進步,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中找出相關的信息要點。教師根據學生對“小先生”感興趣的特點,而是建議他們在預學中先自我練習朗讀,要求學生扮演陶校長給小學生作演講,幫助他們從相應的情境中展示自己的才藝。很多同學都想躍躍欲試,都想當上小老師,紛紛自覺模仿。有的同學模擬老師的口吻,抑揚頓挫地提出了自己的每日四問;有的同學則是找來了陶校長演講的原稿,語重心長地講起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則是眉飛色舞的演講……整個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學生也紛紛亮出了自己的絕活。
沒有歡聲笑語的課堂,定然會是死水一潭,定然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給學生多點嘗試,引導他們多點表達交流,定會發現其中不一樣的韻味,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如前所述,語文味就是回歸生活,回歸真實,是對學生生命本質的尊重與信任,欣賞與贊嘆。重視學生的自我認知需求,多給他們讀一讀、說一說、笑一笑的機會,定會發現語文是如此的“婀娜多姿”與“嫵媚動人”。從語文味出發,多帶領學生認真研讀和主動分享文本,定會發現語文是如此的精彩和富有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劉建梅.超越浮華,回歸語文的本真——關于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6(03)
【2】葉敬斗.就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象談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回歸【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