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生要學好金融課程,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還要結合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開闊專業視野,拓展思路,理論聯系實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有關教學方法進行了總結分析。
關鍵詞:中職學校;金融課程;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李倩,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上海 200231)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32-0076-03
一、中職學校金融課程特點概述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的相關知識較為龐雜。為反映金融知識的全貌,金融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貨幣與信用、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市場、金融業務、貨幣政策、國際金融以及金融風險管理等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既可以深化拓展成為多門獨立的專業課程,如“貨幣銀行學”“中央銀行學”“商業銀行學”“國際金融”,也可以化繁為簡全部融合在“金融基礎知識”這一門課程中。因此,金融課程可深可淺,可繁可簡,需要視教學對象和教學目的不同而定。中職學校金融課程的內容設置應該做到面面俱到,點到為止,即知識點的覆蓋面比較全面,而理論深度相對淺顯。這樣的課程內容設置才比較適合中職學生對金融知識的整體把握,形成全局概念,而不需要掌握過于專業的理論知識。
同時,金融課程又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時效性、政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理論性意味著理論教學內容比較枯燥、晦澀,需要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強的時效性意味著學生在學習課本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國內和國際金融動向,能夠用理論解釋現象,用現象說明理論,從而達到深化理解的效果。較強的政策性則意味著學生要比較熟悉和了解國家的金融政策以及制定政策的目的。較強的實踐性是指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現實金融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并能夠表達合理化建議。
因此,中職學生要學好金融課程,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還要結合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開闊專業視野,拓展思路,理論聯系實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
二、中職學校金融課程所用教材的特點
不同中職學校、不同專業方向可能選擇不同的金融課程教材。以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為例,“金融基礎知識”課程被定為國際商務專業中本貫通班級的考試課程,教材選用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陳炳煌主編的《金融基礎知識》。這本書已經更新至第八版,是財政部規劃教材,全國財政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由財政部教材編審委員會組織編寫并審定,作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財經類的通用教材。其主要內容包括:金融概述、貨幣與貨幣流通、信用與利率、金融工具與金融市場、金融業務、國際金融基礎和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等八個部分。這本教材包含的知識點比較全面,理論知識淺顯,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導入和案例分析與啟示,適合中職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水平。
但是,由于篇幅以及中職學生的層次所限,該教材對于理論知識的處理過于簡單,很多地方僅僅給出一兩句結論性的描述。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學生不僅難以理解,而且無法引發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每個理論的闡述采用更加生動、直觀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案例分析來加以解釋和說明。
三、中職學校金融課程教學方法總結
中職學校的在校學生,年齡主要集中在16~18歲。他們從普教初級中學畢業,在進入中等職業學校之前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專業課程,缺乏專業課學習的經驗與方法。他們社會常識不足,專業素養薄弱,興趣愛好也比較簡單,對社會經濟金融問題關注度不高,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識和金融生活經驗,因而對金融基礎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為此,如何培養學生專業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實踐和探索的。基于以上對金融課程特點、教材、受教學生的分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就成為金融課程教學過程中并行于理論知識講解的教學目的。對于如何實現這些教學目的,筆者在教授“金融基礎知識”課程中進行了反復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些許有效的教學方法。
1.課前10分鐘拓展專業知識。中職校金融課程一次課為90分鐘(中間休息10分鐘)。教師可以利用每次上課開始前十分鐘進行相關的知識拓展,而不直接講授教材。拓展知識與課程內容相關,卻不局限于教材內容:可以是相關經濟、金融類新聞報道;也可以是重大金融事件的回顧與分析;還可以是某個金融概念的專題拓展,等等。通過10分鐘的知識拓展來增加學生的專業信息量。很多時候興趣來自于了解,當學生了解到更多的金融相關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課本中的條條框框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慢慢生根、萌芽,而且這些常識性的知識儲備,從長遠角度看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更有幫助。10分鐘不是很長,沒有占用太多的教學時間,但足夠完成一個小小的專題,日積月累,一個學期(以18周計)下來,如果每周一次課,將完成十幾個專題,這對于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專業視野的開闊以及專業知識的補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教學形式多種多樣:①可以由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目的,選擇相關知識專題,自行組織拓展材料進行解析,這種形式有的放矢,可以很好地達成教師的教學目的,但教學形式單一,由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因此對學生吸引力并不大,教學效果一般。②由教師提前限定題目或內容,學生在課下自行組織材料,制作PPT或者下載網絡視頻,形成圖形文字,由學生到講臺上演示并講解,教師進行評析與補充。③完全由學生自己主導完成10分鐘的拓展內容,從選題、組織材料、制作PPT到課堂演示與講解。教師只是在最后進行評析與補充。后兩種方法更好地調動了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總結、歸納、闡述、表達的能力,動手制作課件PPT,下載視頻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同時,與被動學習相比,自主學習更能讓學生主動思考、選擇、理解和記憶,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使用后兩種方法,讓學生成為10分鐘知識拓展的主角,學生的表現也大部分令人滿意。幾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下來,筆者發現10分鐘知識拓展對提高學生專業素養,拓展知識面效果非常明顯,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隨之被激發。本人的教學班級課前10分鐘專題涉及內容廣泛,有金融事件分析,如中美貿易摩擦、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巴林銀行的倒閉等;也有現實問題分析,如中國房價上漲對經濟的影響、人民幣匯率升值還是貶值等;有金融概念普及,如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黃金儲備和龐氏騙局等。
2.運用微課與網絡視頻,提升教學效果。從生理學角度而言,聽見的記憶沒有聽和看同時進行的記憶深刻和持久。因此,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方便了教師備課,減輕了教師的上課負擔,而且更有效地提升了教學效果,更具教與學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在課堂上,采用適量的微課或網絡視頻來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不僅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形式,調節了課堂學習氣氛,使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更加有節奏感,同時也使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加鮮活、深刻、持久。與教師講臺上的滿堂灌相比,學生更愿意接受來自微課動畫或網絡視頻的相關知識教學。
在講國際儲備中的黃金儲備時,筆者準備了一段4分鐘的小視頻“關于黃金的那點兒事”,視頻采用動漫的形式講述了黃金自古以來在金融領域和生活領域的作用。在講到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性質與職能時,筆者為學生分別找到了相關視頻,了解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一個發展歷史,更深刻地理解了銀行在現代金融的核心地位;在講到金融風險的時候,筆者不僅給學生講到了2008年源起美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還給他們播放了介紹“龐氏騙局”的小視頻,讓他們了解金融風險和金融詐騙的存在,從而增強風險意識。
當然,教師在采用視頻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分寸,要控制好視頻的時間與長度。教師要做到以講授知識為主,視頻教學為輔;課本知識為主,課外知識為輔。何時穿插教學微課或網絡視頻,也需要教師深思熟慮,根據教學的具體需要來設定。有時可以先放相關視頻,引出討論話題,激發學生的興趣點,教師再詳細講述課本知識;而有時教師需要把課本知識講述完整、透徹之后,穿插相關視頻來拓展學生專業知識的寬度與廣度,培養學生專業素養。有些時候也可以在講述的過程中間穿插教學視頻,調節學習氣氛,控制教學節奏。目前,網絡上有很多短小精悍、生動活潑的金融知識視頻,本人搜集了大量網絡視頻作為教學補充資料。
3.大量使用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是無往不利的制勝法寶。生動、直觀的案例引人入勝,印象深刻,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解釋,其中隱含的枯燥、晦澀的理論知識便容易理解、記憶和掌握。“金融基礎知識”這門課程,案例教學同樣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貫穿始終。比如教材中關于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職能,全部解釋是“商業銀行在信用中介職能、支付中介職能的基礎上產生了信用創造職能,它利用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在支票流通和轉賬結算的基礎上,以貸轉存,以存放貸,派生活期存款,創造存款貨幣。這一職能,是商業銀行區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重要標志。”可見,對于沒有任何金融常識的中職學生而言,這段話所表達的意思比較晦澀難懂,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問題,筆者采用了一個比較生動的多家銀行與多家企業進行貸款,轉賬支付,貨款轉存的案例來進行分析說明,邊演示邊提問啟發,使學生對存款貨幣和信用創造形成了感性認識,也就理解了這段理論文字的真實含義。金融案例可以分為模擬案例和現實案例。模擬案例可能是教師自己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編造,比如商業銀行信用創造職能的案例或者單利、復利計算的案例都可以采用模擬案例來說明問題。現實案例是現實經濟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金融事件,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事件、歷史上比較典型的通貨膨脹事件等,讓學生在事實面前更深刻地理解理論意義。
4.對于教學重點、難點,多種教學方法并舉。對于“金融基礎知識”這門課程中的教學難點、重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舉,多管齊下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學效果良好。例如,對于“通貨膨脹”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開展,在課程開始之前,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家庭作業,內容是以小組形式準備課前十分鐘的展示內容,主題是通貨膨脹。這個準備過程等于學生在聽課之前有一個自主學習過程,形成對通貨膨脹相關知識一個大體的認識。準備的學生通過課堂演示把信息傳遞給全班同學。然后教師進行點評、總結時自然過渡到課本知識的教學,將課本內容補充完整,中間穿插幾個現實通貨膨脹的案例來加深學生對通貨膨脹的直觀印象和理解。最后,筆者在網絡上搜集到一個關于通貨膨脹的5分鐘視頻,播放給學生。這樣這個知識點的學習就進行了多次重復:即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講解(中間穿插案例的引入與分析)→視頻播放,多角度(學生主體和教師主體)、多層次(視聽結合)重復學習,豐富了教學形式,強化記憶,深化理解,使學生形成深刻印象。最后,再通過課后的作業練習加以鞏固。
總之,“金融基礎知識”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枯燥的理論知識需要活潑的教學形式來啟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驗表明,信息拓展、視頻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都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姬.如何改進中職學校金融專業理論課的教學[J].投資與合作,2011,(6):255-256.
責任編輯 陳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