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蘭
[摘要] 目的 研究與分析品管圈護理管理在普外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與意義。方法 選取該院普外科收治的手術患者100例為對象進行研究,根據不同的護理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采取常規措施護理對照組,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取品管圈護理管理。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疼痛評分(VAS)以及護理滿意度等。結果 觀察組VAS評分為(4.02±1.03)分,與對照組(6.18±1.14)分相比顯著較低,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0%(3/50),與對照組20.0%(10/50)相比顯著較低,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0%(48/50),與對照組82.0%(41/50)相比顯著較高,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普外科手術患者中應用品管圈護理管理的效果非常顯著,即可有效減少非計劃拔管、切口感染等不良事件,同時還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并促使其達到較高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普外科;手術患者;品管圈護理管理;應用意義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b)-0076-02
品質管理圈簡稱品管圈,其指的是由工作性質互補、相同或相近的人自動、自發組成的一圈活動團隊,一般圈內成員為6~8名,其旨在提高人們解決問題的能[1]。有關研究表明,在臨床科室中應用品管圈護理管理,既能提升患者的住院質量,又能提高整體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還能促使患者和護理人員達到較高的滿意度[2]。普外科手術患者在實施手術之后,由于其發生傷口感染、非計劃拔管、墜積性肺炎等不良事件的幾率較高,因而臨床必須加強護理干預[3]。該文選取該院普外科收治的手術患者100例為對象進行研究,根據不同的護理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即對品管圈護理管理在普外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與意義進行研究與分析,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普外科收治的手術患者100例為對象進行研究,根據不同的護理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為20~70歲,平均年齡為(45.17±5.68)歲。其中乳腺手術11例、肛腸手術14例、甲狀腺手術9例、肝膽手術16例。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為22~71歲,平均年齡為(46.29±4.33)歲。其中乳腺手術8例、肛腸手術11例、甲狀腺手術11例、肝膽手術20例。兩組基礎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采取常規措施護理對照組,具體包括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病情監測、飲食指導、出院指導等。而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取品管圈護理管理,具體為:(1)組間品管圈小組。即由科室護士自愿參與組建管理小組,并由高資歷的護士擔任小組組長,然后由其組織小組內成員對相關的護理知識和措施進行培訓,結束后統一進行考核,均考核合格后才可參與到品管圈護理管理工作中。(2)確定護理管理主題。即針對以往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運用小組頭腦風暴,對其進行討論和分析,并根據圈能力,上級政策以及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等進行評分,然后選擇得分最高的作為本次品管圈護理管理的主題,然后根據主題擬定相應的護理計劃。(3)擬定護理管理計劃。①對患者壓瘡加強護理,即找出導致患者發生壓瘡的原因,如未定期更換體位、未及時更換敷料、未妥當處理潮濕皮膚等,然后根據上述原因制定出相應的護理管理措施,以便對患者實施有效的預防。即保持皮膚干凈,定時查看傷口敷料情況,每2 h協助患者翻身1次等;②對傷口感染、疼痛等加強護理,即密切觀察患者傷口有無滲血、滲液等情況,注意對敷料進行及時更換,并及時清洗傷口;針對疼痛程度較重的患者,則需通過轉移注意力、音樂療法、放松療法等,幫助其有效緩解疼痛,如有需要可采取鎮痛藥物幫助患者鎮痛,以提升其護理舒適感;③不斷優化護理管理制度和流程,即針對小組成員,組長需帶領其對消毒隔離、術前訪視、護理技能操作等進行嚴格的培訓,且要將具體的護理工作責任到人,注意對各個護士的具體職責加以明確,注重提升護士對患者的巡查力度,不斷轉變其護理理念,以便提升其臨床護理的水平和能力;④加強管理護理文書書寫,即通過建立提示本,要求每位護士將護理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加以記錄,內容包括患者姓名、病床號、書寫人員、發生的問題以及改正措施的。對于每個護士的提示本,小組組長需定期進行查看,然后提出相應的修改建議。(4)評估及反饋,即定期召開圈內會議,要求每個護士需對護理工作中發現或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探討和分析,然后由小組組長帶領小組成員討論并提出相應的改進計劃和方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疼痛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等。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4](VAS)對兩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值區間為0~10分,無痛為0分,劇烈疼痛為10分,分值高低與疼痛程度成正比。采用自制調查問卷對兩組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總分為100分,分為3個等級,即滿意85分以上,一般65~85分,不滿意65分以下。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χ2用以檢驗計數資料,t用以檢驗計量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0%(3/50),與對照組20.0%(10/50)相比顯著較低,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VAS評分對比
觀察組VAS評分為(4.02±1.03)分,與對照組(6.18±1.14)分相比顯著較低,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0%(48/50),與對照組82.0%(41/50)相比顯著較高,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3 討論
在臨床普外科中,其收治的患者涉及較多的疾病類型,且多數患者需實施手術治療。如果患者術后未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則其手術療效會受到嚴重影響,且其還會發生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從而對其術后恢復產生不利影響[5]。而在醫院護理管理中,通過納入品管圈 護理管理,其能促使科室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主動分析和討論,然后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因此針對普外科手術患者,采取品管圈護理管理后,其技能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護理管理,又能有效解決和預防護理工作中的安全隱患,同時還能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即促使其護理工作能更加規范化、系統化、專業化,并且還能提升護理團隊的凝聚力和積極性,從而有效提升臨床護理質量[6-7]。該文的研究中,采取常規措施護理對照組,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取品管圈護理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VAS評分、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顯著較低(P<0.05);護理滿意度為96.0%,與對照組82.0%相比顯著較高(P<0.05)。該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8]報道一致,普外科手術患者中應用品管圈護理管理可減輕患者疼痛、減少其不良事件發生率,從而促使其病情更快恢復。表明因此可以看出,在普外科手術患者中應用品管圈護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和意義。
綜上所述,在普外科手術患者中應用品管圈護理管理的效果非常顯著,即可有效減少非計劃拔管、切口感染等不良事件,同時還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并促使其達到較高的護理滿意度,因此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葉穎碧.品管圈對手術室護理配合及風險事件的影響[J].醫院管理論壇,2016,33(11):43-45.
[2] 曹主鳳.基于品管圈理論的手術室護理在顱腦損傷患者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17,29(14):117-118.
[3] 張娜,唐共珂,孔春曉.實施品管圈護理管理對于普外科手術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7, 14(27):120-121.
[4] 高顯妮,段艷霞,楊明.品管圈活動對普外科住院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J].西南國防醫藥,2016,26(1):89-90.
[5] 魯晶.品管圈護理管理對普外科手術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效果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4):193-194.
[6] 陳鳳花.品管圈在普外科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36):178-179.
[7] 謝秀珍.品管圈護理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24):116-118.
[8] 沈亞娟.品管圈護理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2):113-115.
(收稿日期: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