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燕
[摘要] 藥學管理是現代醫院管理的重點內容之一,其管理內容、方式較此前出現了一些變化,應給予重視和優化。該文以文獻資料為基礎,對當前醫院藥學管理工作的情況進行分析,簡述其管理缺乏規范性、覆蓋面狹窄等問題,再以自身工作經驗和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醫院藥學管理工作中的運用價值和方式,以期通過研究明晰理論,為醫院藥學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 全面質量管理;藥學管理;管理對象;管理指標
[中圖分類號] R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1(c)-0060-02
全面質量管理,即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就是指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組織所有成員及機構的工作,實現質量水平的提升,全面質量管理的對象和途徑通常是多樣化的。在現代醫院中,藥學管理的內容由采購、檢驗擴大到研究、應用,這對藥學管理工作質量提出了較高要求,該文針對當前該項工作的不足和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應用進行綜述。
1 當前醫院藥學管理工作的情況
1.1 管理缺乏規范性
管理規范性的缺乏,是目前部分醫院藥學管理的典型問題,結合此前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現代醫院藥物用量、類別以及研究工作更加復雜,部分大型醫院甚至需要長期進行藥物研發和實驗。傳統模式下的藥學管理并未針對新時期的工作內容做出規定,如藥學研究的經費規模、審批機制等等,導致藥學研究管理上出現混亂,經費超支,或者無法滿足倫理委員會的要求。此外,部分醫院完成藥物研發后,也沒有通過規范化的方式論證其價值,造成一些不利影響。
1.2 管理覆蓋面狹窄
管理覆蓋面狹窄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些大型醫院中,這些醫院工作內容較多,藥學管理的條目也比較復雜,隨著時代發展,也會不斷出現更多的管理元素,可能出現醫院藥學管理覆蓋面狹窄的問題。如此前某醫院的藥學管理由行政部門兼顧,近年來院方增加了藥物的采購量、采購范圍、采購渠道,同時開始進行更多藥學研究,并建立了研究實驗室,但醫院沒有針對上述變化進行管理方面的改變,依然通過行政部門人員兼管,導致管理的專業性不足,同時工作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行政人員的管理有效性也難以保證,部分工作被忽視,覆蓋面不足。
1.3 管理延伸性不足
藥學管理是醫院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該項工作的具體內容因醫院而異,但多與醫院其他環節工作存在關聯,如醫院擅長進行癌癥的化療,很可能在藥學研究方面能力突出,能夠研發療效突出、副作用小的化學藥物。這要求醫院在進行藥學管理的過程中做好與其他科室的溝通,提升管理延伸性,隨時將藥學研究的進展報至管理部門,包括藥物的積極作用、副作用等,未能將相互關聯的工作納入統一的管理系統下,很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降低醫院管理工作水平。
2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醫院藥學管理工作中的運用價值
2.1 提升藥學管理工作質量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可看作是多項質量管理措施和辦法的集成,可以直接實現藥學管理工作質量的提升。這種提升又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管理效率、管理范圍等等。如某醫院新建藥物檢測實驗室,在實驗室建成后,由醫院某科室領導負責管理,但該科室領導需要優先安排自身工作,工作壓力較大時,實驗室管理往往得不到關注。全面質量管理理論視角下,院方在中層干部中選拔一人,專門進行實驗室管理,并額外配屬一名助手,對實驗室設備進行維護,實驗室工作優化后,醫藥檢查等藥學工作也能更加有序的進行,工作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在此前學者的研究中,歐美發達國家的醫院藥學管理幾乎從不存在“兼管”,均取“專人專管”方式保證工作成效,這一模式也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
2.2 有利于醫院長期發展
醫院長期發展需要來自各個環節的支持,就藥學管理而言,其工作內容帶有獨立性,但又必然是服務于醫院工作、總體醫療工作的,這即是說,通過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加強藥學管理,對醫院的長期發展存在積極意義。如某醫院在此前工作中強調抗毒血清的研發,該項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各類有毒物質管理不當,可能引發事故。在管理過程中,以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為基礎,將所有環節納入到統一的管理系統中,一方面能夠保證所有環節得到充分考慮、規避風險,另一方面也能提升醫院藥學研究工作效率,從而綜合推動醫院的長期發展。
3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醫院藥學管理工作中的運用方式
3.1 明確管理對象
在此前學者的研究中,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運用,必須以明確的管理對象為前提。德國學者海因里希(Heinrich)在研究中發現,當醫院藥學管理對象持續增加時,會出現管理重疊,導致權責上的混亂。海因里希以PDCA管理理論為基礎,認為應在管理工作具體開展前,通過計劃進行權責上的明確,理清所有管理環節和對象。為保證管理效果,海因里希還提出了權重系數排名原則,將醫院藥學管理牽涉到的工作進行排名,針對其重要性進行人員上的安排。我國學者也曾提出類似理論,并嘗試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結果上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后,醫藥藥學管理工作的差錯率明顯降低,工作人員的滿意度也得以提升。
3.2 構建管理框架
通過管理框架省藥學管理工作水平,是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典型方式之一,該理念最初提出與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日本東京藥科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Pharmacy and Life Sciences)學者渡邊元就在工作中發現,院方對藥學的研究內容不斷增加,很多工作人員因此需要工作到深夜,差錯率較以往更高。渡邊元就認為工作量的增加會降低效率,本質上是管理的失效,應通過管理框架進行約束。以保證藥學管理工作的質量作為著眼點,當組織工作內容出現增加時,需要額外增加工作人員數目,并形成一種穩定的框架制度。該理論應用于學校工作中后,很快發揮了積極作用。1980—1985年,東京藥科大學藥學研究中各類誤差、錯誤等問題的發生率為0.13‰,工作人員工作時間平均為10.2 h/d。渡邊元就的理論得到應用后。1986—1990年學校藥學研究中各類誤差、錯誤等問題的發生率為0.07‰,工作人員工作時間平均為8.3 h/d。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以及管理框架的價值得到體現。
3.3 給定管理指標
管理指標是指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下,根據每一項管理內容,給出工作的標準,以標準作為約束,提升管理工作的目標性,保證藥學管理的質量。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詹金斯(Jenkins)提出在藥學管理中應用量化指標分析法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將藥學管理的各個環節劃分為若干等級,以不同等級代表工作質量管理的成效,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量化等級的評估,了解醫院藥學管理工作的態勢,總結優勢環節的經驗,并設法對弱勢環節進行完善。詹金斯認為,管理指標的量化等級不宜超過4個,可分為“S”(優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4個級別,如果某環節工作處于“C”以下,需要給予處理,處于“S”級別的工作環節,表明管理質量良好,可總結、推廣其經驗。我國部分醫院也已經在藥學管理中引入量化指標制度。
3.4 強調監督檢查
監督檢查是全面質量管理的一個輔助手段,考慮到醫院工作、藥學管理的特殊性,需將其作為獨立工作看待,并給予優化,保證藥學管理各個環節在一定壓力下規范、有序開展。該理論提出于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管理學家戴明(Deming)進行了系統化的完善。戴明認為,所有帶有重復性特點的工作,均可以持續提升質量,漸趨完善,其理論核心為PDCA循環,PDCA循環強調將質量管理工作分為四個換機,即P(PLAN)、D(Do)、C(Check)、A(Act),在藥學管理工作中,完成了計劃,開始執行后,C(檢查)是一項關鍵性工作,通過有效的監督檢查,可以發現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推動其完善。
綜上所述,醫院藥學管理工作影響較大,應在現有基礎上分析問題、提升管理水平。目前來看,部分地區醫院藥學管理存在缺乏規范性、覆蓋面狹窄、延伸性不足等弊端,應用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有助于提升藥學管理工作質量,也能推進醫院長期發展。具體方式上,要求明確藥學管理對象、構建管理框架,并給出指標、強化監督檢查,使相關工作得以長期有效開展,服務于醫療系統工作。
[參考文獻]
[1] 何尚映,鄭琦.分析不同的管理方法在醫院藥學管理中應用的可行性[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3):92-93.
[2] 王廣飛,盧金淼,李智平.JCI與HIMSS-EMRAM-6級雙重標準下的醫院藥學管理[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8, 18(4):561-563,567.
[3] 蔣翠芬.戴明循環管理法和品管圈管理法對提高藥學保障與服務管理的效果比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8):82-84.
[4] 王作君,車云秀,韋平.醫院藥學信息化管理路徑與效果評價[J].中國藥房,2018,29(9):1162-1166.
[5] 趙林梅.對醫院藥學工作的再認識[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32):179-180.
(收稿日期:201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