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摘要】舒伯特創作的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是浪漫主義時期的聲樂代表作作品之一。其中第十一首《屬于我》則延續了舒伯特一貫的音樂創作風格,旋律活潑跳躍,展現了主人公歡快愉悅的心情。本文通過創作思想、和聲特點、音樂特色等對整首歌曲進行分析和解讀。
【關鍵詞】《美麗的磨坊女》;屬于我;音樂分析;和聲
一、創作思想
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描述的是一位青年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了向往。有一天,他獨自沿著小溪旁的小路悠閑地走著,發現一個磨坊,并且成為了里面的一個磨坊工。磨坊的老板有一個女兒,這個青年第一次見她便深深地愛上了她,青年努力地在磨坊工作,希望能夠得到女孩的芳心,但是天不遂人愿,他心愛的姑娘被一個獵人奪走了,青年悲痛不已,整日極度地悲觀和苦悶,最終跳進了小溪里,希望在水底能夠找到他心里的答案。
這是一部抒情的作品,但是卻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內心的悲涼和無奈,以及憤怒。那是個動蕩的年代,到處充斥著不公平和殘酷,奧地利的反動統治讓社會變得沒有了溫暖,絕望的人們也反映出19世紀歐洲復辟時代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是一部富有哲理性和戲劇性的作品。
這是一個愛情的悲劇,但是整個作品的音樂風格確是明朗、抒情的。這說明舒伯特的心情雖然是苦悶、悲傷、失望,但是并沒有喪失繼續生活的信心,對未來仍然抱有幻想。舒伯特曾經說過,悲痛讓人變得更加清醒,更能明辨是非,我的歌曲就是我從音樂的理解以及悲痛的心情中體會而來。所以《美麗的磨坊女》這部作品也與作者的理想是一致的。
二、和聲特點
歌曲《屬于我》在《美麗的磨坊女》聲樂套曲中是第十一首。講述了青年磨工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姑娘的愛情而感到無比興奮,一路興奮地高歌,森林里處處飄蕩著贊美的歌聲,表現青年磨工陶醉于無比幸福與歡樂之中,內心的歡快愉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首歌曲是整個套曲中歡樂情緒的高潮。采用明亮的大調進行展開,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
從譜例1可以看出,引子部分以D大調進入,鋼琴伴奏左手為主屬音的分解節奏音型,右手為八分音符的波浪型旋律,平靜舒緩、典雅深情、纖細優美且富有詩意,加強了伴奏部分的流動性和旋律性,和聲上保持穩定的主屬進行。引子部分與尾聲相呼應,鋼琴伴奏如流動的小溪般平穩的彈奏。這種伴奏織體貫穿了整首歌曲。
從譜例2可以看出,在A段一開始出現了一個連續的三度小跳與級進相結合的主題樂句,展現青年磨工明朗、活潑的性格以及幸福愉快的心境。接著向上進行兩次模進,更增添了朝氣蓬勃的青春感。在和聲方面,采用主屬連接,形成明朗的效果。
從譜例3中可以看出,此時歌曲轉到了降B大調。主持續音的重復表現出青年磨工內心的慌張和不安,表現出他對愛情成功的證實一直不夠充分,于是落荒而逃。之后又轉至降B大調的關系小調———g小調,而小調的出現說明磨工又回到了一個人的孤獨心情。
三、旋律分析
譜例4是A段的后一部分,旋律開闊、豪放,當歌詞唱到“姑娘”時,旋律由連續下行作為反襯,突然出現上行七度、三度連續跳進,把旋律推向高點,幸福、愉快的情緒達到高潮。
再現段是前面A段的重復,歌曲使青年磨工重新回到了對愛情充滿希望的幸福時刻,全曲最高音小字二組的升f也在此處多次出現,隨著歌詞唱到“那可愛的磨坊姑娘已屬于我!”的回響中結束了全曲。
尾聲部分的鋼琴旋律呼應了引子部分的音樂,巧妙地回到了D大調上來。富于律動的節奏感給伴奏增添了一份獨特的色彩,也將主調進行持續到最后。
四、結語
通過對舒伯特的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中《屬于我》這首歌曲的分析,可以看出舒伯特的歌曲中融入了大量浪漫主義元素,調式清新自然,和聲豐富多樣,大小調交替進行,極具有戲劇性。
歌曲《屬于我》用熱情和浪漫主義者的簡單隨性,來抒發情感的真摯熱切和主人公極度興奮的狀態。作曲家將青年磨工的單純少年形象以及他看待世界和對愛情的遐想寄托美好期盼化作音符流淌于樂譜之上,將感知化作歌唱,把詩歌中的故事與音樂語言相結合,增強歌曲的表現力。這種獨特的作曲手法展現了19世紀浪漫主義的特色,他的藝術歌曲也是聲樂藝術中最獨特的一塊豐碑,對后來的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非同尋常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顧連理,等,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3]劉東.后浪漫時期德語藝術歌曲的發展[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