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要】小學語文是整個小學學科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是最基礎的學科,小學生只有全面掌握語文知識才能夠順利進行其他學科的學習。小學語文在實踐中不斷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了諸多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小學語文教學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意義,借助互聯網工具的力量進行教學創新能夠更大限度地發揮改革的效果。本文在分析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取得成績與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互聯網+”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創新營銷。
【關鍵詞】小學語文;互聯網+;教學改革
一、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取得的成績
我國所進行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中引入了多媒體、游戲教學、互動教學等符合時代要求和學情的教學模式。經過改革之后的小學課堂語文教學有了很大的改變,教學成果逐漸顯現,主要體現在學生成績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全面提高和其他學科成績綜合提升三個方面。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在課堂上傳遞知識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這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立足點。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學生的心智相比較以前而言更加成熟,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也更加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小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傳遞知識,角色上的轉變對于培養其終身學習能力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1.教學方法不斷創新
傳統小學語文在教學方法上更加注重教師的個人經驗式的教學,改革之后的教學方法以具體的教學任務為目標。教師在小學語文授課的過程中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之下更加強調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這種互動不僅僅存在于課堂中,更是貫穿于整個小學語文學習的始終,從課前預習到課堂學習、再到課后的輔導與評估,師生之間的互動既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提高了教學的質量。教學方法上的創新給教學改革帶來了巨大的幫助。
2.師生間地位轉變
《語文標準課程》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學生往往是從屬地位。在教學改革之后,師生之間的地位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小學語文課堂逐漸“去中心化”,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轉變成了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學生在課堂中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課下的預習、搜集資料等方式主動掌握知識,在教師的穿插引導之下完成知識的學習與吸收。師生間地位的轉變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來說是一個進步的標志。
3.教學理念不斷更新
教師在其教學實踐中會形成基于個人經驗的獨特教學理念,隨著教學經驗的加深,教學理念也逐漸得以強化。教師個人的素質和能力決定了其教學理念的層次,在教學改革的發展中教師們不斷學習新知識、采用新方法,逐漸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可以幫助小學生拓展視野和豐富其知識面。教學理念的變革還體現在教師更加關注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與社會發展趨勢相結合。不斷更新的教學理念豐富了小學語文學科的知識,讓其變得更加生動和立體。
(二)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1.對于教學改革的認識缺乏深度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最核心的任務就是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多數小學都能夠非常重視對于語文的教學改革,也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用于教師的培訓和實施教學改革工作。但是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尤其是一線教師自身能力的限制導致了其對于教學改革認識的深度不夠,進而影響了改革的效果。
2.教學改革思想過于極端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的教學方法改革對于整個改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教師為了追求教學方法上的改革“以活躍課堂氣氛為目去活躍課堂氣氛”,而不是以課程目標為基礎調整課堂氣氛,效果卻是適得其反。學生長期在沒有目標的活躍氣氛中上課,會降低其對知識的敏感度和興趣。
3.忽視了小學語文的多樣性
小學語文在教學中僅僅被當作一種工具,忽視了該學科的多樣性。我國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包括了字、詞、句、段、修辭等內容,這些內容對于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價值非常高。但是小學語文作為應試學科,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考試相關的知識,忽視了對學生語文素養和審美價值觀的培養。長此以往,小學語文的多樣性會逐漸喪失。
二、“互聯網+”與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小學語文在每個階段進行的教學改革都是與時代緊密結合在一起,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就要體現出互聯網的特性。出生在互聯網時代的小學生對于網絡有著獨特的感情,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更加樂于接受網絡。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要善于主動擁抱網絡,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推動改革。“互聯網+”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影響將從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三個層面實現。
(一)“互聯網+”課前預習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前預習主要包括通讀課文、查生詞、解決課后問題等基礎性預習,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夠對課文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但是這種預習無法幫助學生建立對知識全面立體的認識。現如今,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在家長的協助之下進行深度預習。比如,學生在預習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世界地圖引出的發展》,在完成傳統預習的基礎上可以通過網絡查找該文章所講述內容發生的歷史背景和主人公的生平事跡等。學生可以了解該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主人公魏格納是德國著名的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他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該預習方法之中學生能夠提高搜集資料的能力,同時也擴展了其知識面。學生的預習成果還可以通過網絡反饋給家長和老師,通過這種方式又建立了相應的監督和反饋機制。
(二)“互聯網+”課堂學習
每個同學利用互聯網進行課前預習會有不同的收獲,當同學們在課堂上對自己的預習成果進行分享,可以擴展所有同學的知識面,也會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課前的分享讓學生主動變成了課堂的主人。
在課程進行中,“互聯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多媒體已經成為課堂必備的教學工具,互聯網的優勢在于即時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當老師帶領學生學習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的古詩《牧童》,可以借助互聯網打造一個與古詩內容相適應的環境,利用聲音、燈光和視頻等效果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牧童的生活。
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直播平臺對課程進行直播,主要面向因病或個人原因未能上課的同學和有聽課需求的家長。課堂不再僅僅局限于教室內,通過網絡與更大的世界建立更廣泛的聯系,能夠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互聯網+”課后復習
課堂學習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學生需要通過課后復習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與提高。學生在課后復習中可以通過回看課堂視頻、利用網絡查缺補漏和與老師同學在線交流、討論等方式來完成復習。老師可以在課后開設相應的網絡討論組(利用微信群或者是QQ群),學生以及家長在群內提問老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在線的討論與解答。
三、結論
“互聯網+”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作用具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在應用市場中出現的與小學語文相關的APP推動了教學改革的進程。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在應用到教學改革中一定要注意其可能產生的弊端,并且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小學生在使用互聯網進行課后學習的過程中盡量要有父母的陪伴,或者對網絡進行專門的設置,避免學生出現以學習為借口的游戲行為等。當前關于“互聯網+”如何與小學語文相結合缺乏系統的規劃與設計,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不同老師要求不同的現象。在以后的教學改革中,教學單位應當注意把互聯網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納入到教學改革之中,進行統一的改革與資源配置,真正實現互聯網技術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所用。
參考文獻
[1]董菊初.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2]陸瑤.課堂觀察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