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強 盛情
【摘要】有效的課程教學是高職院校貫徹落實教學診改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要求,改到難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課堂。本文就高職會計專業實訓課程如何對標專業建設目標,運用學院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的關鍵數據,根據會計實訓課程開發情況、實訓課程實施以及實訓課堂教學等方面的問題,有效診改,切實提高專業實訓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會計;實訓課程;診改
課堂的教與學是質量生成的主要陣地和關鍵環節,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領域。如何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為不同層次、類型的會計專業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促進其主動學習、全面發展,這是課堂革命的總體原則,也是高職會計實訓課程教學診改的基本準則。
一、高職會計實訓課程質量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未真正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許多學校十分重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并為此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人才培養改革。但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雖清楚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但因理論與技能訓練的時間矛盾、與真實業務對接的教學資源難以保障等原因,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尚未真正實現。
(2)實訓條件建設嚴重滯后,有形無實。學校為解決會計學生工作實戰能力,建了不少的實訓室(基地),同時,會計教育者千方百計地仿真、模擬單位業務及工作環境等。但是,目前許多高職校會計實訓仍采用機房式、辦公室式的實訓,導致實訓環境及管理缺乏真實化、內容缺乏典型化,加之,實訓中心未能實施全天候開放,實踐技能培養時間不能充分保證;導致模擬(仿真)實訓有形無實。
(3)實訓教學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影響學生職業能力養成。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理論教學、理實一體化課時分配比例不夠合理;實踐教學目標及內容未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與細化,學生在校期間未能廣泛開展實賬訓練,大多實訓又安排在第三學年,學生學習到的相關知識、技能無法得到及時的鞏固和強化。同時,課堂教學技能訓練、實訓周技能實訓及各種專項技能訓練彼此有重復和遺漏,沒有形成有序、融合的體系,看視多環節重視技能培養,可惜都不到位,學生職業能力養成困難。
(4)實施過程缺少管理,過程性評價缺失化。高職會計實訓評價大都在會計實訓結束后,由教師給出最終的定論,以分數反映學生實訓操作的好與壞,基本上在實訓的過程中不考慮評價的問題,是一種靜態的、事后的、不可逆轉的模式,這種事后的評價模式忽視了這個客觀存在的過程,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未能達到實賬處理的要求。
(二)高職會計實訓課程診改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質量評價缺失。大多學校未實施教學質量診改,偶有試點學校,實施效果參差不齊,課程診改質量有待提高。
(2)評價主體單一化,評價方法簡單化。許多高職會計實訓教學的評價中,教師仍然充當著指揮官的角色,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指揮和監督。教師掌握著評價的主動權,很少考慮評價是否合理與科學,評價方式往往采用試卷的辦法,由學生答題的成績和操作技能的成績作為考核的結果,方法非常單一,缺乏靈活性。
(3)評價手段信息化程度低。大多學校仍然采用一張試卷定結果的傳統評價方式,遠遠不能適應會計工作實際和“互聯網+”的發展需要。
(4)評價標準不合理,考評知識(技能)片面化。許多院校強化校校之間的模仿與趨同,形成“千校一面”,難以形成鮮明辦學特色。另一方面,高職會計實訓教學中只片面地強調專業技能的掌握,忽視了學生和其他方面的考量,尤其是對學生綜合素質比如與人溝通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的考核。
二、實訓課程質量診改的實施
(一)診改的基本要求
抓住組織體系、制度體系、技術體系和監督考核體系的建設,推進“八字型”質量運行單元滲透在學校各項日常工作中。
一是建立聯動保障機制。成立質量保證委員會(由校長任組長統籌各層次、各環節的診改實施)、質量管理辦公室、診改推進項目組、院(系)科室多級聯動組織體系,形成全方位、立體化診改運行機制。
二是診改工作必須一把手負總責。必須由一把手親自在方案設計、人員配備、資金保障等各方面抓落實,與學校的“十三五”規劃結合起來,協同推進。
三要明確診改工作的長期性。診改工作是一個“實施——檢查——改進——再實施”的往復循環的長期過程,每診改一次,管理服務水平即提升一步,診改工作無終點。課程(實訓課程)的診改實施方案必須著眼于學校的發展目標和專業發展的具體問題,長期堅持,聚沙成塔。
四要明確診改工作的自主性、特色性。診改是以院校自身的長期生存和發展為目標的自我革新。自身要不斷強化求變圖存、追求卓越,樹立崇尚質量的校園文化,不照搬照抄,不推諉敷衍,構建具有鮮明個性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二)做好建設方案
本文以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會計專業實訓課程質量診改為例,選擇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方案中課程層面質量控制的目標點, 借鑒悉尼協議成果導向(OBE)的教育理念,圍繞學院的核心目標,以保證會計專業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階梯成長為重點,各部門根據學院在整體發展、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全面發展、校園文化建設、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確定的目標,制定課程質量標準。對標分析,查找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原因分析,進而提出改進措施,落實課堂質量主體地位,真正實現三全推進機制。學院、制度建設、目標鏈、標準鏈及診斷成果示例如表1所示。
(三)構建實訓課程自我提升的質量改進螺旋
(1)會計專業層面質量改進螺旋。會計專業團隊要根據會計專業發展目標和標準,建立會計專業的自我診斷和改進機制,定期進行工作質量診斷,防微杜漸,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斷改進會計專業建設質量,形成會計專業的質量改進螺旋。
(2)課程層面質量改進螺旋。會計實訓課程教學團隊要根據課程發展目標和標準,建立各實訓課程的自我診斷和改進機制,定期進行工作質量診斷,防微杜漸,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斷改進課程建設質量,形成各實訓課程的質量改進螺旋。
(3)教師層面質量改進螺旋。實訓課教師要根據個人發展目標和標準,定期進行工作質量診斷,不斷改進實訓課教學工作質量,形成每位教師的質量改進螺旋。
(4)學生層面質量改進螺旋。每位學生要根據個人發展目標和標準,進行質量診斷,不斷改進學習、成長質量,形成每位學生的質量改進螺旋。
(四)建設智慧校園管理平臺
樹立“大數據”理念,建設確保學院內部質量需要的專業發展中心(含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實施)、教師發展中心、學生發展中心、學院質量管理平臺。應用智慧校園管理平臺,實施過程監控并及時預警,實現學習及時診斷、教學及時診斷、定期評教評學評服務、績效考核等信息的源頭采集與實時采集功能,為教學診改提供數據查詢、統計、信息反饋,及時發布預警,以便及時采取切實措施,解決潛在問題,全面支撐診改工作。
(五)組織實施
一要健全組織,二要制定實施計劃,三要考核診斷。建立考核性診改機制,加大工作過程的考核,逐步實現以實時采集數據為依據,生成并運用生源質量報告、畢業生質量報告、畢業生跟蹤報告等,促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六)自我診改
包括學院層面自我診改、會計專業層面自我診改、實訓課程層面自我診改、實訓教師層面自我診改、會計專業學生層面自我診改。
三、會計實訓課程質量診改的幾點啟示
(1)實訓課程內容要對接會計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會計崗位規范;教學設計要對接教學目標,內容合理、策略得當、過程完整、資源豐富;教學實施與學習情境創設應恰當,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產教融合。(2)實訓課程教學的反饋要多維度、教學效果要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解決其教學重難點。(3)建設與應用好校級會計教學資源中心,開發更多優質實訓課程教學資源庫。(4)會計頂崗實習要嚴格執行省市院校學生實訓管理辦法,強化頂崗實習過程管理,落實實習實訓考核評價。
參考文獻
[1]楊應崧.打造“兩鏈”,找準診改的起點[J].中國教育報,2017(09).
[2]李艷.建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診改機制的思考[J].新教育,2016(09).
[3]劉愛華.高職院校實訓課程質量診斷與改進建設芻議[J].求知導刊,2017(01).
[4]馬樹超.把握機遇全面提高職教質量[J].中國教育報,2017(09).
作者簡介:盛強(1966.01—),男,四川南充人,副教授,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盛情(1990.07—),男,四川南充人,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