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軍
【摘要】本文以平湖市全塘中學科學組在新課程實踐中實施激勵性評價的經歷,從激勵性評價的現實要求、激勵性評價的理論依據、激勵性評價的實施策略、激勵性評價的初步成效等幾個方面,闡述了科學教學中激勵性評價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激勵性評價;現實要求;理論依據;實施策略;初步成效
全塘中學是離縣城最遠的鄉鎮公辦學校,學生家長多數自謀創業或在企業謀職,對孩子的教育有些放任自流。這給學校教育帶來很大沖擊。學校也改變思路,探索新的教學思路,以求學校的長期良性發展。在上級領導的建議下,我校開展了激勵性評價實踐研究,通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收獲。
一、激勵性評價的現實要求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錯位
我校學生家長中的95%忙于賺錢,放任了孩子的學習和行為的養成。由于家庭親情教育的缺少、缺失和錯位,學生中自卑或自大、脆弱或狂傲、敏感或封閉等極端行為時有發生,導致孩子的學習習慣差,學習情緒波動大,學習目標不明確。
(二)社會負面的影響
當前的網絡發達,手機等電子產品紛紛進入學生的書包,手游等新興事物占領了學生的精神世界,這造成學生學習浮躁,精力分散,厭學情緒嚴重。
(三)學校教育的缺陷
一是教師教學方法落后,致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麻木應付的疲憊狀態,產生對學習厭倦和抵觸的情緒。二是評價方法單一。應試教育根深蒂固,教師通常是以考試的分數高低來衡量和評價學生,缺乏教學民主、探究創新的學術氣氛,更談不上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個性發展得不到自然釋放。
從教育的角度看,上述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榜樣引導、激情勵志的評價機制。
二、激勵性評價的實施策略
評價作為調控和激勵學生發展的杠桿和動力,以激勵引導為主,保護學生自尊、自信,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
(一)以情動人,以心交友
愛是教育的橋梁,是教育的推動力,是學生轉變的催化劑。教師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人格,不歧視他們,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讓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我很重要!”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面對挫折,奮發向上。
(二)因人而異,量體裁衣
同一年齡層次的學生由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認知風格上的不同,在知識儲備、學習行為習慣、學習方式方法、個性品質等方面必然會有所差異,激勵性評價在操作上應有所區別。
(三)保護自尊,呵護亮點
“春風化雨露,潤物細無聲。”由于“光環效應”的作用,有的學生身上的那些微小的“閃光點”常被大量的消極因素所掩蓋。而及時地發現和保護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卻是點燃心靈、激勵斗志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對后進學生尤其如此。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挖掘他們身上的亮點,并大張旗鼓地給予表揚,以溫暖復蘇學生心靈。
(四)借助優勢,激情勵志
初中的科學課程是一門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縱多領域,了解和探索自然現象的綜合性學科,內容豐富、探究味濃,與生產生活緊密相聯,容易激發初中學生的心理需求。
一是充實豐富多彩的趣味實驗。比如教學大氣壓時,演示裝滿水的杯子上蓋一紙片,再把杯子倒過來后紙片和水不會落下的實驗;讓兩個同學分別吸剪去尾部和未剪去尾部的螺螄比賽;上光學前可布置學生先觀察“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彎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即使是“學困生”也會有好奇和追究的心情去看書,去找原因,想知道為什么?二是帶領學生接觸大自然。講授《觀察蝸牛》一節時,組織學生到校園捕捉蝸牛;教《花的構造》時,師生一起在田野采摘各種花朵與捕捉蝴蝶;探究《土壤里有些什么?》時,發動學生去田間或河邊取樣,既發現地老虎、地蟞蟲、蚯蚓、螻蛄等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又回實驗室分析,讓學生在歡樂輕松的活動中汲取知識。
(五)主動求援,打造合力
家庭、社會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實現學生學習轉化的有效途徑。無數實踐證明,只有做到和做好家庭、社會、學校三者的默契配合與通力協作,形成各司其職的教育鏈與教育氛圍,才能保證學生的成長少走彎路,持續發展。而其中學校和學校教育處于中心和關鍵位置,應當主動尋求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配合。
三、激勵性評價的初步成效
(一)學習風氣明顯改善
激勵性評價實踐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進了科學學習和課外實踐活動能力。過去經常出現的上課講廢話、打瞌睡,作業抄襲拖拉拒交的現象已基本消除。課堂教學專心投入,回答問題見解獨到,小組討論熱烈踴躍,善于思考、敢于質疑已成為學校學習氛圍的主流。
(二)教師成長健康迅速
激勵性評價的實踐過程,也成了教師適應新課程教學的成長過程,大家看到了希望,感覺到有奔頭。全組教師齊心協力,把教研組、備課組建設搞得有聲有色。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奧秘不在傳授,而在激勵、喚起和鼓舞。”我組教師正以更誠懇和欣賞的態度,讓學生感受到愛;以更肯定和由衷的期待,給學生以信心;以更嘗試和挑戰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永新. 新教育之夢: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黃玉娜. 淺談激勵性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