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程旭華 衛曉奇
【摘要】裝甲車輛的防護技術中被動防護是基本的防護形式,而主動硬殺傷防護成為未來重要的綜合防護系統,逐步實現復合化、輕量化、系列化的防護裝甲將代替傳統的鋼制裝甲,高性能材料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裝甲車輛的防護。
【關鍵詞】裝甲車輛;防護技術;現狀
一、裝甲車輛防護技術現狀
(一)裝甲技術研究現狀
21世紀在裝甲車輛的防護技術中廣泛使用了反應裝甲和電磁裝甲。目前高強度的鋼板制ERA具有雙防功能,輕型彈性反應裝甲質量僅為ContanctT-5的1/3,代表了反應裝甲技術的先進水平。我國也對防大口徑穿和破甲彈的反應裝甲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在裝甲車輛的裝甲上安裝了惰性炸藥,在裝甲車輛受到反導彈和反動能彈以及聚能破甲彈的攻擊時就會向外爆炸,對反武器產生破壞作用從而保護裝甲車輛不受破壞。目前裝甲主動防護系統進入了應用研究階段,包括軟殺傷和硬殺傷兩種方式,觀測和干擾手段、防串聯防護系統以及全頻譜防御系統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和深入的研究,性能已達到探測距離2-75m,響應時間為0.56-1500ms,距車擊毀距離為1.5-100m。
(二)防護材料研究現狀
20世紀中期的裝甲防護材料大多采用均質金屬材料,主要是鋼和少量的非熱處理型合金。隨著金屬材料的研究與發展,新型高性能鋼、鋁合金、鈦合金、鎂合金以及金屬基復合材料在裝甲車上獲得越來越多的應用。
隨著防護技術的發展,復合防護材料防護綜合性能明顯高于單一防護材料,以質量輕、厚度小、可設計性及靈活性強的特點逐步取代均質裝甲。(1)金屬板與金屬板層合。鋼復合裝甲根據層數可分為雙復合和三復合2種,實踐證明,將硬度高低不同的裝甲鋼軋合在一起制成的雙硬度裝甲(DHA)的抗彈道性能(要求的裝甲厚度和面密度)均優于高硬度裝甲鋼和均質裝甲鋼,最佳厚度配比在60/40到40/60的范圍內。美國曾研制出由5038Al和7039Al合金結合而成的復合裝甲,其缺點在于有應力腐蝕開裂的現象,在生產加工過程任何環節產生的殘余應力都會導致鋁合金開裂,并且其熔點較低,對其防護性能產生較大的影響。金屬板層合結構在抗彈性能上較均質裝甲有了一定的改進,但由于工藝限制及抗彈能力不如其他復合裝甲,目前較少使用單純金屬復合裝甲。(2)金屬與非金屬層合。武器裝備發展過程中,裝甲防護性與機動性一直是需要兼顧的2個重要方面,在國內外學者的努力研究下,陶瓷-金屬裝甲能較好地滿足上述要求,取得了豐碩成果。
二、裝甲車輛防護技術存在的不足
主動防護系統以新的思路和有限增重大幅提高了裝甲車輛的防護能力,成為裝甲裝備防護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近年來,各軍事強國在此項技術的研究中均有較快發展。(1)對裝甲車輛進行全方位防護的技術和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數主動防護系統防御范圍還不能覆蓋全車。(2)防御火箭彈、反導彈等低速目標的技術比較成熟,效果較好,而攔截高速榴彈、脫殼穿甲彈等高速彈藥的能力有限。(3)對抗分系統攔截彈藥的數量有限,且彈藥發射后的再次裝填存在技術難度,影響了系統主動防護能力的持續發揮。(4)攔截彈藥在摧毀來襲威脅的同時,所產生的大量破片也會對裝甲車輛及協同作戰人員產生威脅。(5)隨著彈藥技術的發展,主動防護系統還難以準確辨別區分來襲威脅中的真偽目標。(6)在城市近距離作戰環境中,敵方來襲威脅距離極短,對系統的反應時間提出了挑戰。(7)主動防護系統目前還難以有效對付反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
三、裝甲車輛防護技術的發展
(一)加強防護技術
目前裝甲車輛的研制已進入第四代,總體設計采用更加先進的高新科技,不斷地提高裝甲車輛戰斗力的同時加強了防護技術的應用。采用均質裝甲、復合裝甲、反應裝甲等多種防護技術,不斷研制新型的裝甲材料,提高裝甲的防護性能,能夠抵御多種導彈的攻擊,同時利用先進的科技實現360度的全方位防護,確保裝甲車輛在地面作戰時不被擊中不被擊穿和擊毀。
(二)加快隱身技術發展,開拓防護新途徑
隨著信息化條件下偵察手段的多樣化,隱身技術將成為未來裝甲防護的發展重點,應用前景廣闊。早期的隱身技術以涂料應用為主,國外的現代隱身技術開始向綜合應用發展,裝甲車輛隱身技術已經進入工程應用階段,并開始逐步轉化為戰斗力。
(三)開展主動防護技術研究,采取整體防護方案
主動防護技術的出現為裝甲車輛的防護開辟了新天地,為裝甲車輛防護技術的發展指引了方向,為其戰場生存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發展空間。未來的裝甲車輛防護必須依靠裝甲防護和主動防護相結合的綜合防御體系,這樣才能夠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
(四)重視城市作戰防護研究,提高裝甲裝備生存力
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城市作戰將是我軍未來面臨的主要作戰形式之一。在信息化條件下的城市作戰中,由于城市作戰環境的特殊性,裝甲車輛要面對來自各個方向的威脅,這就使得車體上方、尾部、側翼以及底部等薄弱部位的防護問題顯得很突出。我國要積極研發裝甲車輛的城市生存裝備,綜合利用各種防護技術,提高裝甲車輛在城市作戰中的生存能力。
總之,隨著現代戰爭的發展,裝甲車輛在未來作戰中將會遭受全方位更加致命的攻擊,對防護技術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參考文獻
[1]辛建國.裝甲車輛主動防護系統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4.
[2]李向榮,趙海龍.裝甲戰車防護技術研究[J].四川兵工學報,2013,3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