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邢泰寧 劉曉慧
【摘要】伴隨市場競爭的激烈以及就業壓力的增加,中職院校需要根據市場需求來逐漸轉變教學方式。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夠把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就業很好地結合起來,把市場和學校、企業與學生聯系起來,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實用型人才。使學生能夠在企業實踐中把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以此提升學生們的實操能力,大大增加就業機會。本文主要針對校企合作中所遭遇的困境進行研究,提出一些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
一、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訂單式”合作方式。學校按照用人單位給出的用人標準,根據企業需求確定學生人數定向培養。企業在學校進行培養方案的制定時積極參與,再通過講座、公開課等形式把企業的文化理念用工要求滲透給學生。招工的同時也是在學校招生,生產的同時也是在教學,實習與就業有機結合,學生可以很好的實現就業,企業可以吸收定向人才,學校可以擴大生源,大家可以達到互利共贏的局面。二是“校企聯合合作”雙贏合作模式。學校和企業攜手合作,共同組建一個適用于市場需求和學校教學的管理機制,共同進行專業課程的研發,學校只需要負責校園內學生管理和基礎理論知識,教學企業負責專業技能傳授模塊以及提供實習機會等。在這種雙向合作的方式中學校在經費以及師資技術等方面得到了企業的支持,同時企業得到了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校企雙方達到互利共贏的局面。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法規的缺失
校企雙方職責權利劃分不明確,職業教育的相關法規政策對企業在中職教育參與中約束力缺乏,校企合作專業課程的開發設置、標準制定很難與行業和企業制度化相結合。
(二)企業參與度問題
雖然校企合做是雙方制定的雙向人才培養計劃,但是這中間還是存在一定的沖突,企業日常工作和財務人員在時間安排上容易沖突,企業無法對整體課程進行適時地調整和安排,這就很難讓企業在課程設計和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企業與學校很好地融合。經常會發生教學計劃與企業實訓發生沖突,很多時候需要調整教學順序來配合企業。
二、校企合作策略
(一)建立長效機制
為了使校企合作能夠持續進行,我們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此用法律來引導規范企業和學校。對于企業來說可以明確學生的培養方式,采用“訂單”的方式定向培養,校企雙方共同參與課程的定制、實訓計劃的設置、以及考核方式的確立。把學校所設立的專業課程與企業的需求緊密結合,培養出適用于市場需求以及企業運轉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
(二)建立“雙師型”教師團隊
把企業與學校有機結合,企業調派專業技術人員來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也到企業中學習企業文化制度以及實踐經驗知識,建立一個“雙師型”教師團隊。設置一個專門培養教師的培訓機構,把高職教師的教學技能進行強化。
(三)建立一個緊密型合作的合作基地
這個合作基地要以企業為主要依托,以學校為載體實現校企之間廣泛而深入的繁榮合作。基地的建設地點可以選在學校也可以選在企業。如果是把合作基地在學校建立,那么就需要企業進行技術師資調派,派遣專業的工程技術相關人員來進行技術指導,并且需要給學校提供實訓所需的設備和器材等。作為校方,學校可以請一些企業中專業技能實踐經驗較高的人來學校給學生們授課或進行技術指導,也可以派遣教師去企業實習,學習企業生產流程以及實際生產技能,回來再對學生們進行技能培訓和指導。企業同樣也可以聘請教師到企業中對員工進行一些理論知識培訓。如果把基地建立在企業,把學生直接放入到生產車間,參與生產實踐,了解生產流程和生產技能且參與產品的相關研發,真切地去體驗企業的規則和文化,這樣可以彌補學校設備不足的問題,還可以在企業中接受企業老師的相關培訓,更貼近企業的職業需求,這樣的實踐學習大大地改善了學校實踐課程的不足,教學質量也在不斷地提高。
三、結語
校企合作模式是必要的,也是順應市場需要的大勢所趨,這樣的培養模式把學生學習的空間拓寬了,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給學生提供了實習機會與實訓品臺,這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朱繼剛,熊永亮.中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業,2018(19):24~25.
作者簡介:孫超(1985.08—),女,漢族,河北衡水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職教育;邢泰寧(1986.01—),男,漢族,河北衡水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古典音樂理論;劉曉慧(1977.02—),女,漢族,河北衡水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遠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