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羿寒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提升高職學生對職業的認同度、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是立德樹人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探討高職教育在立德樹人過程中作用的路徑,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職教育;幸福感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升高職學生對職業的認同度、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人生理想和幸福生活目標,是立德樹人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高職畢業生幸福感亟需提升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迎來了黃金時代。全國職業院校達1.23萬所,開設近10萬個專業點,在校生2682萬人,每年平均培訓上億人次。我國已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具備了大規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大批的高職畢業生構成社會人才金字塔的基礎,只有“基礎”感到幸福,人民幸福才會實現。傳統職業學校普遍存在只注重傳授知識和技能,而忽略了學生的基本素養和心理感受;只注重在教學模式、方法上的研究與應用,而忽略了學生學習內動力的開發與激勵;只注重學校階段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生未來發展。學生不能在心靈深處感悟學習的價值,缺乏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沒有幸福感。
一方面,盡管很多人都知道“當好技工也是成功”,但是“精英崇拜”“白領崇拜”還是非常嚴重。有調查顯示,上海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業意向根據頻率高低依次為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壟斷性企業、金融保險和競爭性企業等,職業教育缺少優秀青年的參與。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通過普通高考進入高校,但大多數學生都是由于分數不夠理想而選擇了職業教育,不少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由于經驗、學歷等原因,在企業中競爭力不足,卻因為期待值太高而產生了失落與自卑等心理,有些學生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頻繁跳槽或者面臨二次失業的現象在高職生就業過程中并不鮮見。由此對于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存在不理解、不認可的現象。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招不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幸福感缺失。
當前社會生產力的主力人群年齡結構已經從“80后”向“90后”“00后”變化,改革開放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使得這一部分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從關注物質的滿足轉變到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白鹬匦枨蟆焙汀白晕覍崿F需求”重要性凸顯。2017年9月24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寫道:“培養職業能力,引導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樹立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踐行知行合一,積極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要建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甭殬I教育在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與技術支撐的同時,也讓職教學生感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這種成就感、自豪感是增強職業教育魅力的關鍵所在。
二、高職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
哈佛大學教授加納德的多元智能論提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八項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強勢智慧。不必成為“分數英雄”、高級白領,成為高級技工、高級藍領也是一種教育成功,是一種值得羨慕的強勢智慧。
然而,在精英思維的影響下,中國家長和考生還是有濃厚的“分數英雄”的觀念,更愿意考上名牌大學,而不愿學習技術。以致形成了一種人才結構失衡,高級技工萬金難求,人才匱乏;而大學畢業生卻高度過剩,呈現惡性競爭狀態。
從需求端看,我國的經濟發展處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陣痛期,企業處于技術革新、產品升級的轉型期,人口紅利的削弱急需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作為彌補,市場渴求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從供給端看,農民、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員、失業人員等群體獲得職業技能培訓的愿望強烈。但價值認同感不足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職業教育的潛在需求者真正走向職業教育。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前景。職業教育幫助高職畢業生把自身崗位作為實現夢想的地方,把從事的產業作為實現自我理想的依托,實現成功就業和創業,滿足其“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三、高職教育立德樹人作用的路徑
高職教育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主要目標,培養較高的職業技能、培養較好的適應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人才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從內部的專業設置、中高職銜接等體系架構,到課堂教學、人才培養,做精、做特、做強。以就業為導向,實現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效銜接,使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成為社會急需人才,勝任產業鏈中高端的工作,從而獲得更高的收入,擁有更體面的生活。
首先,加強職業素質培育,綜合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國家出臺“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中國制造2025》等事關國家民族未來的建設規劃,推進“調結構、轉方向”發展模式轉變,積極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城市功能優化調整。這些都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同時也為高職畢業生的個人發展提供了宏大的時代背景。
立德樹人教育學生要從個人自身全面發展和國家產業振興、民族偉大復興兩個方面來綜合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既要通過長期系統的培養,使其熟練掌握“絕活絕技”,把自身歷練成為“大國工匠”;又要注意通識教育與社會能力即關鍵能力的培養,提升其就業創業的綜合能力。
其次,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歸屬感、幸福感、成就感。通過建設名企訂單、現代學徒制形式教學,通過“3+2”“2+3”銜接的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實現學生自主選擇教學模式、自主選擇非核心課程,提高學生就讀積極性和自豪感。高校設立豐富多彩的社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社團參加活動,在展示才能、放飛夢想的同時,促進了身心健康成長。通過構建各類型的自主選擇平臺,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奠定幸福人生基礎。
最后,要調整完善課程設置,加快產教融合的實習基地建設。按照產教融合的思路,人才培養注重學校與企業一體化,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實踐教學校內與校外一體化,以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構建以職業崗位為導向的“多重層級”模塊式專業課程體系,形成“訂單培養、工學結合、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創造幸福學習環境,提高學生學習和工作幸福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立德樹人、健全學生全面發展機制為目標。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各專業特點及學生實際,制定專業學習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知識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學生成長目標鏈。
職業教育要為青年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除了豐富的就業崗位,更需要構建起成長成才的“立交橋”?!爸械嚷殬I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銜接貫通的現代職教體系基本構建起來,對口單招、五年制高職等制度也讓職業教育更加融通,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升學通道越來越寬廣。
通過以上的綜合發力,實現高職學生的“華麗轉身”,在新時代下實現黃炎培先生所說的“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理想,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
參考文獻
[1]勞中興,班美蘭.高職生社會適應與自尊、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廣西教育,2014(15).
[2]田慧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5(01).
[3]郭廣生,王秀彥,高春娣.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學校育人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
[4]徐曉松.構建“幸福職教”人才培養體系的路徑與實踐探索———以長春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8(02).
[5]王婷婷.幸福觀視角下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新思考[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