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說教學屬于方法論的問題,而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風端正則屬本體論的范疇;換句話說,后者是前者得以順利執行的先決條件。在學生對其學習目的尚不明確的情況下,是否能進行有效的英語教學是值得思考的。教師既是教學活動實踐者,同時也是一個學習者,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是有責任與義務的。
【關鍵詞】大學英語;學習能力;教師
每一位大學英語教師都深感于一個學習態度積極、學風健康向上的班級在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樹立萬眾一心客服英語難關、配合老師授課等方面所產生的難以低估的作用。“態度決定一切”,“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很多學生對于為什么學習英語一片茫然,甚至有抵觸情緒,“不喜歡”成為他們敷衍英語學習的借口。
一、了解我們的學生
在教授任何一門課程之前,都首先需要對所教授學生的情況做一番總體了解,這首先就包括要了解:“這些學生是誰?”“他們的語言現狀如何?”“他們所需要的語言能力”以及“未來使用英語的情況”。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英語基礎有必要在開學之初就對學生進行一次摸底測試,其一是為了了解學生的語言基礎,其二是為了與今后的教學成果進行比對提供相關數據。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專業總是了解較少的,但教師希望學生能將所學的英語應用于他們的專業之中,為他們未來的就業或個人發展提供幫助,因而大致需要了解一下學生的專業特色,這便于教師在授課時有意識地對專業英語知識做傾斜或滲透。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使用它,因此我們需要對以往畢業的學生進行英語使用方面的了解,在相關部門的協助下調研,以便對我們的教學做出相應改善使其更加有的放矢。
二、學生自控能力的養成
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誘惑。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傳統學習方式所不及的快捷和便利,另一方面,當選擇越多的時候,學生反而會感到“無從選擇”。我們發現,網絡的實際效應并沒有得到發揮,相反的是,多數學生將之當成消遣。不管在課前還是課后甚至是課中,一眼望去,學生盡是在用智能手機上網,或者玩網游,或者看網絡文學,可怕的是,這種意識好似毒癮,又似精神鴉片,侵蝕著學生的靈魂凈土。網絡的便捷讓學生體會到了獲取信息的便捷性,但卻影響到他們對獲取知識的認識,認為學習知識也應當便捷化,一方面,試圖依賴網絡獲得學習知識的“捷徑”,另一方面,大腦的思考讓位于手機操作。
在國外比如韓國,對智能手機對個人生活空間的侵占已有研究,尤其是青少年教育。韓國學校要求學生進入課堂時要將手機放置在指定保管箱內,用這種強制方式阻止學生課堂時間使用手機。這種帶有強制性質的措施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手機的負面效應已引起了重視,并且在逐漸改變它,依靠強制手段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走向自覺。學生在自我意識尚未“覺醒”之際,是否也可以采取一些強制措施,以“強制”他們擺脫手機依賴癥?
三、學習習慣需要主動培養
很多學生對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不甚明了,甚至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做不到提前10分鐘進入教室早讀并準備進入課堂氣氛,甚至有遲到以及拖沓懶散的習慣,也有同學無視課堂教學的神圣感,聽音樂、用手機上網聊天成為課堂的主要內容。這令教師非常疑惑,學生是僅僅在游戲英語課堂,還是對待其他課程也是如此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從何入手?老師、學校和學生個人應該做出怎樣的改變?如果說課堂考勤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從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來講,是否具有強迫癥的意味?而一味地依靠強制措施迫使學生保持出勤率,這種被動式的出勤對學習能有多大意義恐怕不證自明。當出勤成為目的,真正的目的———學習———還是無法得到實現。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是一個綜合工程,其目的是讓他們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從被動的出勤到主動的汲取知識,從被動的聽課到主動的思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建議學生從入學之際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所在院系從新生入學教育入手。
四、結論
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需要教師、學生以及學生所在二級院系的共同努力。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不能簡單直接的歸咎于任何一方。我們談到教學的時候,總是傾向于將學生的學習效果單一的歸結為教師的“教”,但是除了教師全心全力的投入之外,院系也應承擔其相應責任,應該秉承服務于教學的理念,從根本上為教學環節服務。例如從學生的思想入手,正本清源,為學習掃清道路;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世界等,“三管齊下”才能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學生。
參考文獻
[1]Brown,H.D.Princi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 EaglewoodCliffs,JC:PrenticeHall,1987.
[2]文秋芳.英語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學習方法上的差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03).
作者簡介:隋瑞強(1977.08—),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生,山東交通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中西比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