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玲
[摘 要]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特征決定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整體化改革方向。當前教學中存在課程教學目標相互獨立、內容重復、過程和師資缺乏整合等問題。對此,須以“三個認同”統籌教學目標,以專題化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和整合教師隊伍。
[關 鍵 詞] 整體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08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本專科和各專業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重要任務,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如何實現教學目的,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探索的永恒主題。
一、整體觀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整體論”一詞最初是1926年南非政治家斯穆茨在《整體論和進化》中首次提出的,主要是用來說明整體因素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初,當代美國哲學界泰斗,邏輯學家奎因將整體論引入科學哲學中,提出了知識整體論的主張。整體論認為,“宇宙不再被看作是一臺由無數分離的零件所構成的機器,而是一個和諧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看待某個事物時,不應將其分離成各個碎片,而是應將其看作一個完整的事物,對其加以研究和考察”[1]。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論,整體論為課程教學設計和重構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論指導。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實現向整體化轉變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整體性特征決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和體系都具有整體性的特征。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始終堅持以整體的觀點來認識物質世界、人類社會以及客觀存在的事物,揭示了新世界觀的根本特征之一是整體性——強調從革命實踐來把握“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2]。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始終主張把社會看作一個結構性整體,主張站在歷史基礎上“完整地描述事物”[3]。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整體歷史過程基礎上形成的邏輯整體。“從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的歷程來看,他的思想的發展總是呈現為一種整體性的發展。”“這是因為馬克思的成熟的理論體系是由最初的理論期望成長起來的,期望的同化生成性決定了理論建構過程的歷史整體性。”[4]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征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整體化改革和實踐探索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整體性缺乏的表現
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簡稱“05方案”)。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在管理體制、隊伍建設、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由于歷史慣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仍然缺乏整體化的統籌,在實踐中不但割裂了課程間的聯系,而且教學目的也難以達到。
(一)不同課程間教學目標相互獨立
目標是在一定的條件和環境下,在預測的基礎上,人們對行為活動結果的期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即“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期望。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框架中,不同課程培養目標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稱“原理”)課旨在培養青年學生運用基本原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思修”)課旨在培養青年大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具備基本的法律常識,提高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稱“綱要”)課主要讓大學生充分認識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自覺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課主要是讓學生科學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教學目標缺少在整體性目標統籌下的不同課程職能的科學劃分。在教學中,往往是不同的老師各自承擔一門課程,各自都強調自己承擔課程的重要性,往往會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困境,難免讓學生思想意識混亂,造成總體教學目標的偏差。
(二)不同課程間和同門課程本身教學內容重復
“05方案”提出的課程設置導向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精神實質,解決以往課程體系中龐雜的重復性問題。這種通過課程體系重新調整和整合,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進行合理分工,合理界定了每門課程的功能,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滿足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需要,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精神。
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同課程都有自身獨立的理論體系,都傾向于凸顯自身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特別性,這就容易出現內容的重復。一方面,不同課程間內容的重復。如“綱要”課第十章“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內容,在“概論”課,這部分內容被演繹為了第五、六、七、八章等的內容進行重點闡釋;雖然角度不同,有的從歷史角度闡述,有的從理論角度闡釋,但內容重復是十分明顯的。另一方面,課程內部的重復。在“概論”課中,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的內容。這種重復往往容易導致學生對教學目標的混亂和認知錯位。
(三)教學過程缺乏環節和方法統籌
教學過程是統籌教學環節、方式和手段的過程。統籌教學過程是指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通過教學環節安排,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和成績的考核等過程。
當前,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由于缺乏整體化設計,每門課程教師都是根據自己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組織教學的,往往導致教學資源的重復和浪費。如“概論”課講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時,組織學生觀看電影《秋收起義》,在“綱要”課講到第五章“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辟”組織學生觀看同一影片。這樣的教學往往會令學生生厭。同時,以“灌輸式”“注入式”教學法實施教學,僅僅發揮了知識傳授的功能,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對學生的考核中,往往以出勤率、作業數量、論文質量等考核學生。這些方式都偏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師資隊伍缺乏有效整合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國家不同時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定位也不同,從“塑造學生靈魂的工程師”“宣傳科學共產主義的戰士”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并根據學科和課程的內容、特點,負責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
但由于體制和機制以及教師素質的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扮演的角色上仍然存在很多掣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由于師資隊伍參差不齊,師資隊伍多元,在課程講授中“各負其責”的現象仍然存在。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201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文件指出,“教師隊伍建設不適應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發展需求,整體素質亟待提升”“有效整合全社會資源的力度不夠,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格局仍需鞏固”。
三、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整體化設計
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整體化設計,要全面分析課程架構,統籌內容安排、手段和方法的選擇,實現教學由簡單的知識傳授向系統的思想教育轉變,向心理教育、素質提高、人格拓展等綜合教育的轉變。
(一)以“三個認同”統籌教學目標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學生的心智、情感、心靈和精神進行培育,以及提升學生整體生活經驗和意義的過程。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文件指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增強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不斷激發廣大師生投身改革開放事業的巨大熱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文件提出了“三個認同”,為教學目標的統籌提供了方向。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一個體系。要在“三個認同”的基礎上,合理設置課程教學的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行為目標,以“三個目標”統籌課程教學。
(二)以專題化教學整合教學內容
“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和創新的臺階。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以問題為導向重新構建專題教學體系。(1)根據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知識結構以及熱點和困惑點,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要求,選擇以問題意識的方式切入教材內容。(2)結合學生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對課程難度較大的基本觀點和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3)在對重難點和熱點把握的基礎上,對學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形成相對獨立又有內在邏輯聯系的教學專題,并作為教師教研和科研的方向。在研究和備課成熟后,再對學生進行教學。
(三)優化教學環節和方式推動教學過程
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要緊貼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重構教學環節和教學方式。(1)教學方法和內容搭配上,對故事性強的內容,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要充分運用演說、影片、多媒體等感染力強的教學手段,渲染氣氛,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對理論性強的內容,教師要多采用形象的比喻、動畫等方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踐教學環節上,組織參加既形式新穎,又能達到鍛煉學生和教育學生目的的實踐活動。(2)對學生考核上,要堅持靈活多樣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既有隱性的,如心理認同;也有顯性的,如行為改變等。
(四)以教學團隊整合教師隊伍
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是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學團隊是基于教學目標組成的特定組織,其價值體現在“教學”實踐中,其特殊性在于既育人又育己。教學團隊是由“少數技能互補、愿意為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而分工明確、相互承擔責任的教師組成的團隊”。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以不同專業和研究方向的教師組織在一起,組建教學團隊,以團隊教學的優勢克服教師知識結構的缺點。在團隊力量下,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的作用,研究情況、設計方案、解決問題,提升育人效果、提高教育質量,同時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馮銳,李曉華.教學設計新發展:面向復雜學習的整體性教學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09(2):14.
[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5,92.
[4]趙連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與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研究[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