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紅,王志偉,曹菁,孫玲
[摘 要]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及實施,需要大量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實踐技能及設計能力的設計及制造工程師。從傳統的高職培養體系入手,繼承其優點,分析其不足,并提出以企業工程項目為引領,采用項目導師負責制,將分層次、個性化培養模式整合入高職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前期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自動化專業(能瑞創新班)多年試點,畢業學生理論、技能水平、創新能力均受到了學校及企業的高度認可,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關 鍵 詞] 工程項目;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改革;雙導師制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034-02
一、引言
現代學徒制是以學校本位教育和工作本位培訓緊密結合為典型特征的新型學徒制度,它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學徒)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現代學徒制中,西方國家都越來越注重對學徒基礎理論和通用技能的培養,幾乎所有國家的現代學徒制都包括普通教育與通用技術理論教育。
國內現代學徒制的實踐已初顯現代學徒制的一些基本特征,但許多實踐在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內涵上踐行并不到位,主要表現為:(1)“學徒”身份不夠明確。(2)行業企業的主體地位不夠明顯。(3)“工學結合”缺乏設計。(4)工學交替的頻次較少。(5)在崗學習的內容、方式等較為含糊。
二、基于企業工程項目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
現有的高職教育培養體系為社會培養出的絕大部分為工業制造的熟練工人,而我國目前嚴重缺乏的是在一些高端設計與制造行業中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實踐技能,具備工匠精神及設計能力的高端工程設計人員,這使產品品質更多取決于工業制造設備,而非人的創新因素,這也是我國和本校前期職業教育過程中在推行包括“雙元制”和“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專業和課程改革中非常現實和亟須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我國實現制造業強國以及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可靠保障。
基于企業工程項目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是以適應當地制造業發展要求,以就業為導向,以基本教學項目為基礎,企業工程項目為推手,“專業+”為助力,開發整合該專業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及創新課程體系,將分層次個性化培養模式融入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通過校企合作,采用校企導師負責制,探索與實踐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個性化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模式的同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真正為企業培育具有研發能力及創新意識、適應“中國制造2025”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時同步培養一支國內一流的創新型專業教科研團隊。
三、企業工程項目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計思路
通過多年的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研究,確定了學生所能達到的培養目標,結合學校的師資及實驗室建設情況,以我院電氣自動化專業(能瑞創新班)為試點,在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改革上采取了如下具體措施。
(一)合作企業的選擇
為更好地培養高層次電氣自動化專業人才,本專業選擇合作企業的總體要求是:(1)規模大,需要企業有較大的容量來適應學生不同課程和專業方向的需求;(2)為高新技術企業,能代表電氣自動化主流及前沿技術的發展水平;(3)企業發展前景好,具有較長的合作時間和較廣的合作空間,以保證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有較好的持續性。
南京能瑞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作為智能電網和新能源技術的代表性企業,在企業規模、產品和設備在學科分類上涵蓋了上述要求,為該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體系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該公司業務圍繞三大板塊:(1)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板塊,是國內少數具備充電設施、設計、制造、電力安裝施工一體全資質企業,為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新能源汽車車主、充電設施運營商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2)信息采集系統與電能計量板塊,廣泛適用于電力行業各種用戶的計量、監測、控制、管理和信息采集,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3)能效監測分析與電能質量治理板塊,為客戶制定節能運行管理標準值,實現合理用能,另外還包括了用于檢測和生產的諸多先進設備,保證學生在“學習+實習”的過程中學習內容的廣度和先進性。
(二)師資力量配備
師資隊伍建設始終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教學團隊的項目及課程負責人由理論水平高、工程科研能力強的教師以及企業工程師擔任,按照工程項目設計的要求,該團隊成員包含自動化系統集成設計方面的、企業經歷豐富的教師,使團隊成員既能滿足教學需要又能滿足項目開發的需求。
(三)企業工程項目的選擇和課程設置
為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選擇合適的項目載體,如何能讓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與工程項目有效結合,這也是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教學中最難的問題。
工程項目的選擇應充分考慮知識點組成及系統性、專業技能全面性、難易程度等方面,使之完全滿足類似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的需要。而南京能瑞所生產的各型充電樁、智能電表、智能電網系統、生產和檢測設備,很好地滿足了這一要求。在確定了企業的多個工程項目后,將整個創新班學生按興趣要求分成與工程項目對應的小組,同時將工程項目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分解成多個子項目。
在《能瑞電力——充電樁安裝與調試》《能瑞電力——智能電表的安裝與調試》《能瑞電力——電量計量及智能電網組網》3門校企合作課程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和專業原有校內教學平臺,同時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智能電網控制系統實訓室和充電樁營運實訓基地,將電氣控制技術、電子及單片機技術、PLC控制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充分融入智能電表和電網系統組網、充電樁的安裝、調試以及維護中。
(四)考核方案制訂
按照整體設計要求,每個子項目以課程為節點,為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每門課程考核方案分為基本知識點考核及課程專項能力考核。
(五)課程體系的教材建設
校企合作編寫適合本專業的項目化教材,現已建成包括《PLC應用技術》等10余本公開出版的校本教材,教材內容按模塊化進行編制,教學模塊選擇遵循“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原則,使團隊可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選擇教學內容,同時與南京能瑞校企共同編寫教材《能瑞電力——充電樁安裝與調試》《能瑞電力——智能電表的安裝與調試》《能瑞電力——電量計量及智能電網組網》。
(六)學生創新創業建設
在這幾年中,依托校企合作企業,自動化專業分別成立了自動線創新社團、機器人創新社團、電氣柜社團、無人機創新社團,學生在業余時間可充分利用相關設備提升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并積極參加學院、市級、省級及國家級的各類技能競賽,強化專項技能。同時借助企業工程師和本專業教師正在主持開發的企業工程項目,讓有發展潛力、專業技能突出的學生參與其中,從而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在項目開發的知識準備和工程項目能力上得到進一步提升,培養具有個性化發展方向、高素質及高技能的工程師型人才,實現與學徒企業的無縫對接,成為該課程體系改革的有效補充。
四、基于企業工程項目的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的創新之處及成效
通過對2012—2014級學生的培養過程跟蹤調查,該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的創新之處及成效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本研究改革傳統的電氣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在課程體系的專業課程中以企業工程項目引領,運用“專業+”相關拓展課程,將分層次、個性化培養模式整合入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體系中,真正實現“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同時,將綜合工程項目進行拆分,將企業和行業標準融入課程體系的相關課程,保證教學內容與技術發展不脫節,并通過校企合作,采用校企雙導師負責制,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意愿,分成不同的項目研究方向,個性化培養學生在理論、操作水平及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改變原有千篇一律培養企業操作工的現狀。
(二)全面開展信息技術與項目教學整合
抓住教育資源優化配置這個關鍵,強化課程及信息資源的軟件建設,建設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企業生產性實訓等課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以滿足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利用信息化數字模塊設計來整合教育優勢,創建高技能人才、高創意人才脫穎而出的孵化基地。
(三)在理論與實踐調查結合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的需要
在保證基本專業內容系統性的前提下,通過負責人與課題組成員在企業的工程設計開發的項目積累,將綜合性工程項目拆分,融入各專業課程內容,在完成本專業教學內容的同時,通過導師引領,提升學生在某個特定學科方向上的發展深度和廣度。
(四)寓賽于教,賽教結合
將技能競賽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五方位互融互哺,構建寓賽于教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人人參賽長效機制、生校企參賽多元利益驅動機制,擴大師生參賽受益面。
三年以來,通過在能瑞創新班的實踐,在專業師資培育、學生培養上獲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學團隊帶領部分優秀學生在3年中完成了縱橫向課題及企業課題10多項,專業團隊教師近3年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的北大中文核心論文、SCI、EI檢索論文共計20余篇,獲得多項教學成果包括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計10余項,完成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0多項。已培養的學生專項能力突出,各項技能競賽中成績斐然,3年來獲得的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獎項30余項,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學徒在企業學習和實習過程中,各合作企業嚴格遵守國家勞動法的規定,遵守協議,切實落實各項保障措施,保證了學生的切身利益,以能瑞創新班為例,2013級和2014級的學生與原企業正式員工同工同酬,月薪在3500~7000之間,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和實習的積極性,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企業的認可,實現了生校企三方共贏。
五、結論
本專業從2012級自動化(創新班)開始進行基于企業工程項目的現代學徒制項目化課程體系改革試點研究。歷經3年的研究,通過對2015—2017屆畢業生及相關就業企業的回訪調研,得出企業對該專業學生滿意率達到95%以上,企業從所接收的畢業生在敬業態度、技術能力、7S管理、創新能力等方面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給予了肯定,部分優秀學生不僅實現了學校和企業的無縫對接,同時在薪酬等方面明顯高出同類畢業生一籌。在這3年的研究中,也培養了一批具有理論和科研能力俱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以后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希望為同類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程宇,宋美霖.2014年全國高職院校數量變化趨勢及分類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23):63-66.
[2]楊小燕.現代學徒制的探索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2(9):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