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芬
[摘 要]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深入發展,教育模式及教學理念得以創變,為提升教學水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奠定了基礎,其中數學應用意識作為構成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內容,需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予以培養。通過對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方略進行分析,為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供依據。
[關 鍵 詞] 數學應用意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0-0243-01
數學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早在《人民日報》上就提出數學應用囊括“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為使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教師需積極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在關注數學知識教授實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一、做好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材料準備工作
以新課改為背景,視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以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做好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材料準備工作,讓抽象難懂的數學定理、公式、公理更加具象,深度挖掘教材內容,用閱讀材料、章前導語、想一想等內容充實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必要時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數學課堂教學”形式,以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為導向,靈活應用網絡化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通過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準備工作引導學生思想進入數學知識的殿堂,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目的[1]。
二、通過設計課堂教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中職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核心是學生能將一般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助其養成運用數學視角看待客觀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樹立數學應用意識奠定基礎。基于此,為引導學生養成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轉化能力,使其可靈活應用數學知識,教師可積極探尋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培育的契合點,以此為由創設課堂教學問題,為全方位滲透數學應用意識提供路徑。
為使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成效,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問題、設立方略:一是開放。相較于開發式問題,封閉式問題過于呆板,無法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的活躍性,頻繁使用例題向學生提問,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等不良學習習慣,影響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成效,為此教師需秉持開放性原則豐富數學問題,為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自主解決實際問題奠定基礎,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目的。二是假設。相較于并無解答目的的數學習題,以假設為前提的數學問題更具導向性,能夠引導學生思維,以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為前提展開高效思考,使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與“應用”聯系在一起,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目的。三是討論。自由、高效的討論為學生形成數學應用意識給予充足空間,為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分享自己的見解,讓學生的數學思維飛揚在課堂上,在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同時,達到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思維敏銳性、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為其有效應用數學知識奠定基礎[2]。
三、通過生活化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基于中職學生數學基礎、理解能力、邏輯思維等均存在主體差異,若教師沿用“填鴨式”“滿堂灌”等滯后性教學方法,則無法構建高效課堂,不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無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為此教師需秉持學生本位教學原則,關注學生數學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及學習興趣,從學生現實生活中攫取課堂教學素材,豐富數學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思考、分析、計算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展開對數學問題的自主探究,通過生活化教學法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營造良好氛圍。
例如,教師在進行“三角函數”教學時,可在課程開始前向利用PPT向學生展示學校建設花園的工程圖,通過觀察學生發現該建設場地為不規則三角形,其中花壇一邊經過噴水池,對測量帶來一定難度,阻礙學校花壇的有效建設。學校建設花壇是切實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將有效展開“三角函數”的學習,帶著生活化應用型問題進行學習,能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效率,并將數學應用意識深植在學生腦中,在落實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教育的目的。除教師規設生活化案例外,教師可在結束三角函數教學后,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實際出發,分析日常生活中應用三角函數的實例,在活躍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氛圍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性,以生活經驗為導向積極思考數學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有效應用就可改變世界,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中職數學教師為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需做好充足的課堂教學準備,通過設置豐富多樣的問題及生活化教學法,在落實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小琴.中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7(23):35.
[2]付才清.數學應用意識與中職數學教育教學研究[J].環球人文地理,2017(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