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紹彬
[摘 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富民之源。中國現階段還呈現是“二元經濟”時代,從東到西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一體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城市的年輕人九成充滿焦慮,面臨買房難、住房貴、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中職學生大部分是來自農村或進城務工的子女,而且往往是有著許多缺點的學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進行,中等職業教育更應該與時俱進,以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為切入點,使中職學生在進入社會后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 鍵 詞] 中職學生;適應能力;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108-02
中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第一線的技能型、服務型人才,因此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衡量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所以不僅需要對學生的職業技能進行嚴格教導,還需要加強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從而適應社會和職場,避免學生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讓學生腳踏實地地學習、工作。為了達到以上目標,則需要教學者從自身態度進行改變,將主要考察對象由文化知識和專業基礎轉變為職業技能、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等,只有著重對學生的能力方面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挖掘學生的發展潛能。
一、中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現狀
中職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完成義務教育后的學生,使其成為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應用型綜合人才,從而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但由于社會與學校差距較大,一些學生對所面臨的環境適應能力不足,導致學生心里存在落差,從而不能完全適應職業需求和發展。
由于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所以更加需要對其進行改革和關注。近年來中職學校充分考慮到面向學生、面向社會的辦學理念,對招生渠道進行了拓寬,但同時,也導致學生分數普遍較低、整體素質不高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筆者首先分析了中職學生的典型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改革措施。
(一)基礎薄弱、缺乏興趣
眾所周知,中職學生大部分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由于多年來的學習成績不如意,久而久之教師、家長、社會對學生不認可,導致學生可能出現自暴自棄的心理。在接受中職教育時,則會表現在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對未來思考較少,對工作生活關注度降低,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二)目標較為迷茫
由于中職學生的年紀普遍較小,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尚未構思,對職業興趣、就業能力缺乏了解,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對職業規劃并沒有明確的藍圖,增加了就業難度。
(三)壓力較小,自制力不足
中職學生年紀普遍在十六七歲左右,且部分學生家庭情況較好,學生生活壓力、學習壓力較小。因此,對學習的興趣越發匱乏,自制力也得不到很好的鍛煉,從而使一些學生自控能力不足。
(四)思維活躍,易受影響
由于學生天性思維活躍,好奇心重,因此,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較強,許多學生因此養成追星、曠課、玩網游的習慣。這種不良習慣會直接導致學生對學習的熱情直線遞減,從而對學生的未來產生不良影響。
二、提高中職學生適應能力的必要性
本節主要對培養中職學生適應能力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以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學管理方式為對象進行說明。
(一)定位較模糊
中等職業教育主要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應用型綜合人才為主要目標而對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生進行技能培養,因此,專業設置、師資配置、教學理念和設備投資都需要圍繞這一點進行。但是,據目前來看,還存在著一些不適應現象。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學校對目前社會職業需求認識不夠清晰,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存在著偏差,對地方性經濟、社會發展考察較少,且特色專業尚未形成;(2)專業發展較為緩慢,一些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課程和專業課程安排欠合理,導致學生的專業技能較弱,未能達到用人單位所需標準,從而導致學生的競爭力不足。
(二)教學內容與社會不適應
中等職業院校的教學內容大體可分為以下三類:(1)培養學生所需要的基本科學文化素質;(2)傳授專業發展所需的專業基礎和理論;(3)使學生擁有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根據以上所述,一個合格的中職畢業生需要具備知識、理論和技能,這些必備條件缺一不可。但目前,一些學校照搬學科型大學的教育體系,更偏重于學科基礎知識,實踐和操作技能較少涉及,從而導致畢業生的職業競爭力不足。
除此以外,課本內容相對陳舊、教學與實踐脫節以及專業特色不明顯等現象也導致中職畢業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崗位設置。
(三)教師隊伍亟待加強
由于中職教育要求教師需要有熟練的操作能力和技術適應能力,這就要求中職院校要對教師隊伍進行調節和培訓,在保證教師熟練掌握專業理論的同時擁有足夠的操作能力,適應中等職業教育的需求。但目前的一些學校對這項工作未給予足夠重視,導致一些教師對教育目標認識不足,且部分教師沒有實踐經驗,僅僅依靠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教導,從而只注重學生的試卷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操作能力。
三、教學管理改革策略
中職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綜合應用型人才,并為學生將來適應社會、適應崗位打好扎實的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需要通過改進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評價機制和教師素質的方法來對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進行著重培養。因此,需要學院營造真實的實訓環境,采用項目化、理實一體化相適應的實施模式,基礎課、素質課合作教學的學習方法,加以引進MOOC平臺和SPOC線上線下學習的學習方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重視實踐,加強專業建設
實踐能力是考察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一項重要指標,保證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培養學生適應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中職教育的特色教育形式,與培養目標息息相關。如前文所述,中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技能操作型勞動者,這就要求學校和教育者首先考慮到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將其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板塊,積極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從而改進教師隊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加大教學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著力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1.培養學生操作能力
作為中職學院,需要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著重培養,在實踐中理解理論知識,從而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通過各種訓練課程促使學生掌握嫻熟的操作技術和技巧。這就要求中職院校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過程、環節,通過課堂講授讓學生對知識進行了解,實習、實訓讓學生對操作技術進行學習,通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創新,通過大型作業和畢業設計讓學生將課本知識、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進行融會貫通,配合專業崗位模擬訓練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作為學校管理層,則需要積極與校外工廠、實習基地和用人單位進行聯系,達成合作關系,組織學生參與實際生產實踐。
2.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
眾所周知,中等職業院校的教師需要具備實踐能力和專業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熟悉生產過程的一般程序,才能在實際教學中靈活運用專業知識解答學生的疑難困惑,并且通過實際操作示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與學生就業發展息息相關,保證學校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團隊的建設與實踐,中職院校作為注重實踐和操作的教育學院,需要引進一批實踐能力強、操作能力優秀的高技能教師,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從而對學生的操作技能和職業技能進行培養和提高。同時,在基礎課、素質課、人文課程引進MOOC等表達復雜的工程運動,引進SPOC線上線下學習,采用合作學習等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強教師培訓,使教師隊伍成為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和人文知識“雙一流”的團隊。
3.加強基礎教育設備建設
由于中職學生年紀普遍較小,校外實習具有一定的危險系數,這就需要學校加強專業基礎教育,不斷對特色專業進行建設。首先,需要學校對實訓基地進行投資,營造真實實訓環境,采用項目化、理實一體化相適應的實施模式與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學習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其次,需要學校充分對基礎建設進行規劃,分批建設實訓基地、圖書館、實驗室等;再次,要求學校有計劃地將已有的實訓基地、圖書館、實驗室對學生開放,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機會;最后,學校需要采取各種措施拓寬學生的訓練途徑,例如,加強與其他院校的合作、與用人單位進行協商提供實訓機會,通過資源共享的方式為學生贏取更多的實踐訓練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為學生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學理念,某些中職院校照搬應試教育體系,導致學生僅僅關注課本內容,而對實踐動手能力的關注度不夠,因此,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也是培養學生適應能力的關鍵。所以,學校需要改進教學評價機構,不再將筆試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根據用人單位的標準將其多元化,更需要重視社會需求,從而及時調整專業設置而對教學進行改革,達到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的目標。
院校的評價體系需要重視評價主體多元化以及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元化等一系列內容,并需要對教學評價予以足夠的重視,通過評價改善教學過程,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中國的中等職業教學起步較晚,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因此更需要通過教學改革、管理改革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從而使畢業生滿足企業和用人單位的標準,滿足崗位的要求。教學管理的改革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通過將知識學習和實習實訓合二為一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從而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為學生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盧連嬌,鄭光就.論教學管理改革的實施對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的作用[J].科技風,2014,6(4):211-212.
[2]朱國棟.對多元智能理論下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幾點認識[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2):232-233.
[3]徐頌陶.職業教育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關鍵[J].教育與職業,2017,5(6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