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莉
[摘 要]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能夠通過作業檢驗出來,因此,作業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合理的作業設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內容圍繞運用作業設計提升中職學生語文素養這一主題展開了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關 鍵 詞] 中職教學;作業設計;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171-01
作業是檢驗學生對已學知識點掌握情況的工具,也是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最為有效的橋梁。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考慮基本的知識傳授,還要通過作業設計多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中職學校的學生基礎較為薄弱,在學習中也缺乏主動性,中職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符合他們的作業,使其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學習樂趣。
一、注重趣味性,激發作業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任何教學都要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如果教師對此進行探究,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探索知識的欲望,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作業,掌握語文知識,最終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比如,在學習了文言文《魚我所欲也》之后,教師從學生作業的字里行間發現他們對作者表達的觀點沒有理解透徹,仍然停留在較為表面的階段。為此,教師當晚給學生布置了作業:讓學生仿照文章基本形式進行仿寫,內容不限。學生紛紛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通過合理的想象寫出了很多富含哲理的詩歌。教師在批改時也不由得稱贊,因為有的學生寫得比較有趣,在課堂中就其內容進行了朗讀:“玩,亦我所欲也,學,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玩而取學也。”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興趣十足,在課堂中聽課的時候都特別留心,生怕自己錯過了什么。在這種模式下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寫好作業也就不在話下了。
二、注重生活化,優化作業形式
通過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對作業的態度還不夠端正,認為作業只是要完成的一項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借鑒他人內容的情況,這不利于語文教學。因此,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該分析學生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從作業的形式入手,設計出更加人性化,更能被學生所接受的作業形式。這里我們可以將作業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其體現生活化的本質,還原于生活。比如,在將要學習《過去的年》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就其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不僅要對文章內容進行詳細的閱讀,掌握文章中想要表達的大意,還要從自己的生活入手,思考自己在平時過年的時候是什么樣的。爸爸媽媽那個年代過年又是什么樣的。讓學生與爸爸媽媽進行交談,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與身邊的同學進行交談,看看不同地方的年是怎么過的,有哪些差別和相同之處。第二天上課后教師可以對文本進行簡單的講述,由于這個問題與生活十分貼近,學生都表現得十分積極。有的學生說,自己老家在過年的時候會舞獅子舞龍,慶祝年的到來,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有說有笑,開開心心;有的學生說,在吃飯的時候會放鞭炮,孩子們給家里人拜年,家長會給一個大大的紅包;還有學生說,去年過年自己貼了春聯,吃了餃子,快到十二點的時候和家里人聚在一起,一起守歲,看春晚。學生將自己家鄉過年的景象描述了一番,獲得了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一致好評,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仿佛已經處在過年的氛圍當中了。另外,在結合生活化作業的同時,教師應當注意的是需要順應時代變化的潮流,跟上教學改革的腳步,融入更多創新的教學理念,敢于嘗試更多類型的作業,把學生帶入一個個生機盎然的世界中。
三、注重差異性,提高作業質量
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相互之間構成了一個穩定的整體。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布置作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按照學生在考試中和平時表現的成績進行小組劃分,分別按照甲、乙、丙三個層次去要求,讓其能夠在自己的層次范圍內有所提升。比如,在講解到《鴻門宴》的時候,對學優生,教師可以布置口頭作文,讓其根據《鴻門宴》中的故事情節和基本內容展開自己的探討,分析其中人物的關系和目的。而對中等生,教師只需要求他們將課文中的古文用自己的話翻譯出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即可,讓其對文章大意能夠有簡單的了解。而對學困生來說,教師首先要求學生能夠完整地將整段文章讀出來,再對其中比較關鍵的部分進行抄寫即可,以達到加深印象的目的。這樣一來,既保證了每個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作業,又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競爭意識,使全班學生都處于一個激烈競爭的學習氛圍中。
總而言之,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布置合理的作業,讓學生能夠合理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在創新的環境中去提升自身語文素養,在學習中不斷取得進步。
參考文獻:
[1]朱慧芳.職業學校語文作業設計現狀及歸因分析[J].文教資料,2012(1).
[2]陳海波.讓作業做出個性:淺談高中語文作業的設計[J].科技信息,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