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運
摘 要:體操作為體育教學的常規(guī)課程對于高校大學生心理、生理發(fā)展意義重大,調查發(fā)現當前“體操荒”的形勢非常嚴峻,表現為體操鍛煉人口比例急劇降低,各級體校和省隊招生難,大眾健身領域單杠、雙杠等器械閑置,青少年體質嚴重下滑等。筆者以“快樂體育”為指導思想討論高校體操課教學改革并提出相應的建議,為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推動體操項目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快樂體育論 體操 教學改革 啟示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c)-0075-02
體操作為體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課程,其發(fā)展形勢卻不容樂觀。調研發(fā)現我國正逐步陷入“體操荒”的嚴峻形勢,表現為:體操鍛煉人口比例急劇降低,競技體操后備人才斷檔,體育院校選擇體操專業(yè)學生減少,各級體校和省隊招生難,教練員嚴重流失,大眾健身領域單杠、雙杠等器械閑置,青少年體質嚴重下滑,部隊招兵、空軍招兵形勢嚴峻。體操在高校開展情況尤其令人擔憂,通過調研發(fā)現,高校學生覺得體操內容單調、形式單一、動作難度大,危險系數高,不愿意參加體操鍛煉,教學管理者出于師資水平、體育設施等多方考慮逐漸將體操課減少或取消,大學體育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的體質狀況受到嚴重影響,因此體操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1 高校開展體操課的重要性
1.1 訓練正確姿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當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注意自己的身體姿態(tài)的糾正,在體操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練習規(guī)定動作,調整學生行、坐、站等姿勢,塑造良好體形,增強自信心。
科學的體操鍛煉,可以改善肌肉的靈活性,增強身體的靈敏性和柔韌性,倒立、平衡等技巧動作對提高前庭器官機能的穩(wěn)定性效果顯著,不僅使內臟器官功能提高,還可以提高神經系統(tǒng)功能,使學生身體素質全面提高。
體操成套動作講究協調性和節(jié)奏感,讓學生感受到體操的旋律美、節(jié)奏美。在訓練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身體不同部位發(fā)生的變化,獲得成功的體驗和美的享受,這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是非常重要的。
1.2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是否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高校學生事業(yè)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體操練習中,不同的動作難度和負荷會對其產生相應的心理體驗,吃苦耐勞、勇敢果斷的意志品質得以形成,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得以增強,這可以讓學生逐漸形成勇敢、堅毅的心理品質。另外,隊列隊形的練習以及平時的保護與幫助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觀念、團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2 解讀“快樂體育論”
“快樂體育論”源于日本,20世紀80年代中期,部分學者率先引入“快樂體育”思想。緊接著1990年、1992年、1994年連續(xù)三年召開中日學校體育交流會,學術界對“快樂體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迅速提高。“快樂體育論”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肯定并運用到體育教學中,但是學者專家對“快樂體育”的理解尚不一致。有的學者認為“快樂體育”是能夠體驗各種運動所特有的快樂感和喜悅感的體育。有學者結合終身體育思想,提出“快樂體育”是指從終身體育與個性和諧發(fā)展需要出發(fā),讓他們體驗到從事、理解、掌握、創(chuàng)造運動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生參加運動的自覺主動性的體育教學思想體系[1]。雖然“快樂體育”的概念不盡相同,但是仍然可以剖析出一些共性,即“快樂體育”的實質是獲得運動快樂感的體驗,“快樂體育”通過激發(fā)學生自覺參與的方式來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的目的。
3 對高校體操教學改革的思考
3.1 開發(fā)教學內容的“快樂”元素
體操分競技體操和大眾體操。競技體操以比賽為目的,不適合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多見于體育專業(yè)高等院校。大眾體操目的是強身健體、活動筋骨和預防疾病,技術、動作相對簡單,適宜不同人群,適合普通高校體育課開展。在訪談中得知,大學生對體操課持可學可不學的態(tài)度,認為體操教學內容脫離生活,不具有實效性、時代性,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何讓學生獲得運動快樂感的體驗,如何激發(fā)學生自覺參與?筆者認為,改革第一要從體操項目本身著手,挖掘體操項目本身的快樂元素,對每個單項的鍛煉方式與內容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楊晗老師在《“快樂體操”在高校體操普修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3]一文中對體操各內容的易開展程度和受歡迎程度進行了調研,指出單杠、雙杠、肋木、技巧練習是比較容易開展的,也是相對比較受歡迎的,建議將高校體操課教學內容歸納調整為:體育游戲、自由體操、平衡木、雙杠。就“體育游戲”而言,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快樂體育”為指導思想,聯系實際生活,根據大學生的年齡層次來設計游戲的動作、情節(jié)、規(guī)則,比如收視率極高的綜藝節(jié)目里面的“撕名牌”等游戲,教師可以經過加工引入體育課堂;就“自由體操”而言,教師在備課中應該分別設計實用性很強的單個動作技巧,改變單人練習的方式,以團隊合作的形式,讓各練習團隊的先學習單個動作技巧,然后自主選擇背景音樂將單個動作進行串接,在音樂伴奏下通過集體表演的方式進行展示,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同時身體素質也得到提高,也可將潮流項目“跑酷”動作加入自由體操的練習,讓有膽量和能力的學生參與體驗;就“平衡木”而言,筆者建議高校開展此項目時應使用相對低、相對寬的平衡木,高度不宜超過50cm,寬度20cm左右,練習人員控制在2~3人,分別負責技巧展示和保護與幫助,首先在地面進行練習,然后在平衡木上進行練習,逐漸增加高度可以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讓學生逐步獲得挑戰(zhàn)成功的心理體驗;就“雙杠”而言,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對雙杠的長度加長1m,高度降低50cm,鼓勵學生借鑒軍事體操、健美操、體育舞蹈等學生感興趣的動作元素進行杠上、杠下、地面動作的設計,可單人展示也可團隊展示。
3.2 探索教學手段的“快樂”元素
體操運動不受學生歡迎,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過于追求競技性和動作技能的傳授,在教學中主要采用講解與示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需求,抑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在技能學習中注重技能、技巧的掌握,對同項群學科的學習比較少,造成學生知識的狹隘性,沒有全面的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筆者認為,體操教學的形式應該打破傳統(tǒng)“講、練”模式,運用“探索式”“啟發(fā)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前滾翻”,前滾翻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技術,它可以作為自救的一種方式,教師將其加入體操教學內容,學生就非常感興趣。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進行車禍瞬間的情景描述,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短時間之內跳出車門并安全著地,引導學生結合體操技巧動作進行討論,然后逐一分析學生說的每一種方法的利弊,最后引出“前滾翻”這一主題,再通過教師的動作示范來現場展示。由這種傳授型轉向引導型的嘗試使得學習由形式型向實效性、快樂型轉變,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在體操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結合時代信息更新教學理念,當下比較盛行的“慕課”“翻轉課堂”也可以為體操教學所用。“翻轉課堂”借助多媒體、網絡,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教學視頻,先進行自學,然后教師在課上指導學生練習。翻轉課堂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框架,在這一框架中學生能夠接受到個性化教育,而教師也不再是信息的發(fā)布者而更多是作為輔導者的角色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4]。“慕課”是一種開放式在線課程,通過三大平臺免費為學生提供各名校名師的精品視頻教學,2012年慕課一出現便與翻轉課堂產生了良好互動,進一步拓寬了教學視頻的選擇面,學生在慕課平臺上不但可以學習體育技能,而且可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慕課與翻轉課堂的結合為我國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在體操教學中,可以將慕課、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在課前先讓學生做資料的收集與儲備,運用教學視頻先建立學生思維的初步定位,讓學生了解其完整動作,在大腦中構建動作的基礎模式,同時可以借助平臺提供的各種精品視頻全方位了解要學的動作。在課中教師可以以探究的方式與學生探討動作的各細節(jié),再組織學生進行練習,一邊練習一邊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當然利用“慕課”“翻轉課堂”等這類新時代教學手段也對教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比如計算機水平、視頻制作專業(yè)度、視頻搜集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教師及時進行自我充電與學習。
4 結語
在“快樂體育論”啟發(fā)下,體操教學改革首先應從內容入手,建議高校體操課教學內容調整為:體育游戲、自由體操、平衡木、雙杠,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快樂體育”為指導思想,聯系實際生活,根據大學生的年齡層次來設計體育游戲的動作、情節(jié)、規(guī)則;改變單人練習的方式,以團隊表演的形式,結合音樂進行自由體操的展示;降低平衡木高度,加大平衡木寬度,先地面練習,然后在平衡木上進行練習;加長雙杠的長度,降低高度,鼓勵學生借鑒軍事體操、健美操、體育舞蹈等動作元素進行杠上、杠下、地面動作的練習。另外,在教學手段、方式上建議運用“探索式”“啟發(fā)式”教學來挖掘體操課的快樂元素,大膽嘗試“慕課”“翻轉課堂”等新時代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建議教師在計算機水平、視頻制作與收集等方面加強自我培訓以適應課改背景下對體育教師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黃一飛,沈芝萍,黃忠興.關于快樂體育與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浙江體育科學,1998(2):27-29.
[2] 楊晗,祝天橋.“快樂體操”在高校體操普修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普洱學院學報,2013(6):58-61.
[3] 李平平,王雷.機遇與挑戰(zhàn)——翻轉課堂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8):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