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蘭
摘 要:近幾年,校園貸平臺虛假宣傳、變相發放高利貸、暴力催收等事件高發,一些服務機構更是變相開展借貸業務,嚴重擾亂了網絡金融市場秩序,威脅了大學校園的安全和穩定。為此,監管部門從2016年開始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力圖整治校園貸亂象,但校園貸亂象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可以說,校園貸的規范運行仍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園貸;問題與對策
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興起,消費需求漸長但手頭拮據的學生成了網絡借貸行業爭搶的市場。在分期付款的華麗外衣下,自2013年以來,不少學生陷入到“消費”陷阱、“高利貸”陷阱中,一段時間以來,由“校園貸”引發的債務糾紛甚至債務悲劇頻繁上演。從“河南學生鄭某跳樓”、“裸貸風波”、“校園詐騙案”等一系列危及學生財產生命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一、學生校園貸的內涵與特點
校園貸,簡單理解就是在校園內的借貸。校園貸是包括國家助學貸款、創業貸款等在內的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按一定利率和必須歸還等條件出借貨幣資金的一種信用活動形式。本文討論的校園貸主要指以網貸平臺為中介機構提供有借款需求的信息,出借人進行點對點投資并針對借貸雙方收取中介服務費(P2P網絡借貸),或以網貸平臺為分期購物平臺為學生分期付款購買數碼產品、品牌產品的借貸。
校園貸呈現出如下主要特點。一是借貸門檻低。多數校園借貸公司網站上,在校學生只需要向網貸平臺提交身份證資料、學生證、學信網賬號和密碼、親屬舍友聯系方式、班級、宿舍號、家庭住址、銀行卡號、支付寶等個人信息,甚至有校園貸平臺在注冊環節就需要填寫學生的SIM卡的服務密碼。通過信息審核后無需抵押即可借貸,一旦授信即可循環使用。由于各個校園貸平臺是相互獨立的,信息不共享,學生可向多家校園貸平臺借貸。二是消費人群基數大。據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有在校學生2682.3萬人。由于學生群體信用度高和身份容易確認,且學生對新產品的接受能力強、有較強的購買欲和一定的購買力,校園貸在龐大的學生人群中迅速傳播。三是誘惑放貸。校園貸多以“零首付”“零利息”“零擔保”“當日到賬”等誘人廣告吸引學生的關注,又以“資助學生”的噱頭故意隱瞞高額的服務費、逾期違約金和中介費等。四是風險大,由于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程度不夠,很多外界人員很可能對其行為造成影響,面對校園貸中的復雜情況存在的風險無法及時預知,導致出現了非常多的問題。
二、校園貸亂象原因
1.現狀分析
時下,網貸消費已經成為大學生熱衷的選擇方式之一。然而,更多的校園網貸機構沒有注冊備案和資質審核,它們活躍在線上的虛擬空間和線下的“灰色地帶”,數量難以估計;它們借助貼吧、QQ群、論壇、小廣告等媒介為大學生提供各種條件誘人的校園貸款(實質是高利貸),為不良校園貸亂象和悲劇埋下了隱患。從河南高校鄭某因欠貸60余萬元無力償還選擇跳樓輕生事件到女大學生“裸條借貸”現象,折射出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良莠不齊的狀況及校園網貸畸形發展的不良態勢。
2.原因分析
(1)校園貸業務審查不嚴。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母,自身還款能力較弱。校園貸平臺在放款前通常要求學生提供身份證、學生證、銀行卡、父母及輔導員的聯系方式,開展貸前調查。但校園貸平臺的風控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平臺貸前調查形同虛設,并未審核申請人身份的真實性,致使個別學生冒他人的身份貸款,使他人受到牽連;而有些貸款機構并不核實學生的還款能力,只是為了確認信息是否屬實以保證催收,象征性地聯系下家長,但不告知家長學生貸款的事實,甚至為了銷售產品,幫助學生偽造信息蒙騙家長獲得貸款。
(2)征信體制不完善。校園貸借貸雙方法律風險防范意識不足,而且一些校園貸平臺與法律打擦邊球,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與缺位也使得校園貸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甚至不時引發違反法律法規等問題,部分校園貸平臺為了迅速擴大市場,搶占先機,在信用審核上鉆法律漏洞,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審查簡單粗暴,讓學生輕輕松松貸到款,有了資金的學生消費欲望更加膨脹,多貸多買,可能陷入連環債務之中。
三、加強民辦高職院校校園貸的應對措施
1.增強自身保護意識、建立正確消費觀念
如果同學們遇到暴力催款的威脅時,應及時報警,增強自身的保護意識,敢于用正當手段與邪惡作斗爭。校園貸中存在諸多的隱患和風險,高職院校學生要對其充分認識,主動地學習金融知識和安全知識,避免上當,增強自己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遠離不良“校園貸”行為;接觸分期購物平臺和網絡借款平臺時,要清楚的知道這些平臺的利息和違約金高,考慮自己能否承擔;學校是半個社會,學生要學會獨立能力,利用學習業余時間去勤工儉學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即能養成刻苦求學、勤儉節約的優良質量,又能提升自己,促進自我控制。平時可多參加一些文化活動,提高遠見,拒絕賭博、拒絕沉迷游戲;最根本的是要自身剔除錯誤的思想觀念,避免盲目攀比的心理,建立理性消費心理。
2.從學校方面需要加強監管
為有效預防校園貸亂象,高職院校應多管齊下、疏堵結合,引導學生理性消費,遠離不良校園貸。一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貸安全教育活動,建立不良網貸日常監測機制。首先,利用新媒體介紹校園貸亂象的典型案例,增強學生防范意識,使學生警惕校園貸陷阱。教育學生妥善保護個人信息,杜絕外借身份證、學生證等行為。其次,通過開展主題班會、辯論賽、金融安全知識課程與講座等形式讓學生加深對校園貸的認識,認清不良校園貸的危害,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最后,輔導員要密切關注學生,建立學生不良借貸監測干部隊伍,發現不良勢頭及時制止,聯合家長及時解決。另一方面,強化對進校借貸機構的審核,推介正規機構貸款產品和服務,嚴查陷阱式宣傳,從源頭上預防不良借貸事件發生。發現校園不良借貸問題,及時向學生發布預警信息,同時聯合監管部門對不良借貸平臺進行嚴厲打擊,建立校園貸“黑名單”。
3.加強國家法律法規的建設
首先國家立法部門應對當下和過往校園貸發展的經驗教訓進行分析和總結,完善信貸立法工作,尤其是要完善良性校園貸主體資格的相關立法,對借貸類的格式條款要劃好紅線,明確無效和可撤銷的借貸情形。其次,明確平臺監管主體,監管主體應在法律框架內不斷完善監管細則,通過劃定監管區域來落實監管責任。最后,相關行政部門應加強對違法違規校園貸平臺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違規成本,打擊非法高利貸,提高職院校園貸平臺的自律意識,在規范催收市場的同時,堅決取締暴力催收。
4.要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
“無規矩不成方圓”,在規范互聯網金融方面,立法相對滯后且存在較多立法空白。現階段,應當抓緊制定規范和管理互聯網金融的單行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016年4月,教育部聯合銀監會印發的《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網絡借貸監管力度。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密切關注網絡借貸業務在校園內拓展情況;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實時預警機制;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應對處置機制。對打擊不良校園貸,維護校園和平與穩定,保護學生生命財產安全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見社會各界對高職院校“校園貸”平臺迅猛發展而對學生群體、社會的和諧發展產生的系列問題是非常重視的,通過不同側重點進行研究并提出了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對“校園貸”的有序發展是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這也是“校園貸”現象之后的重要研究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高立萍.“校園貸”的法律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17(15):130-131
[2]林燕霞、許再佳.關于“校園貸”亂象的背景分析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02):58-60
[3]鄭春梅、賈珊珊.國內外校園貸平臺比較及規制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17):34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