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關乎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正確樹立及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思政課教學中貫徹“大思政”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教學,有利于切實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大思政”;教學模式;實踐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幫助大學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途徑,與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息息相關,鑒于此,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切實發揮作用而不至流于形式,值得探究。長期以來,現實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往往是差強人意,不容樂觀。當今社會資訊媒介高度發達,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對知識的需求較之以往而言也呈現出不同的態勢,加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固有的嚴肅性,以及教學內容具有抽象性、歷史性、非專業性等特點,往往給學生造成艱深晦澀、枯燥乏味等刻板印象,導致難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學習積極性。若因循守舊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誠如季羨林先生所言,“一上政治課,師生兩苦,教員講起來乏味,學生聽起來無味”。筆者曾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體育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化學專業的200名同學進行不記名的問卷調查,發現僅有小部分同學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有較為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同學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均是不以為意,明顯缺乏學習興趣及動力支持,更加重視對本專業課程的學習,有的同學甚至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義和價值不大,可上可不上,考試過關就行,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結合學校課堂教學同步視頻亦不難發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到課率確實不高,遲到、早退、上課打瞌睡、玩手機等非正常現象屢見不鮮,時有發生,教學效果實難凸顯,若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成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確非易事,而著力消除“不上課、不聽課、不重視、不認同”的不良現象,已是刻不容緩。
二、解決路徑分析
1.“大思政”理念的滲透
簡言之,高校內的“大思政”理念可以表述為在全校上下構建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完整格局,主要依托于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的部門,但又不完全依靠該教學部門,而是舉全校之力予以積極配合,力求通過各種可能的方式在校園范圍內營造出濃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課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陣地,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主渠道作用,顯然是應有之義,考慮到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課余以思政課教學為牽引整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續和滲透,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與課余生活中一以貫之,實現“隨風潛入夜,無處不思政”,無疑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得以最大限度的實現。例如,為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打造出“流滄夜話·導師茶座”、“流滄青年說”、“青年讀書分享會”等一系列思政工作新型平臺。“流滄夜話·導師茶座”主要是邀請各個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嘉賓,定期在學生創業團隊創辦的云客咖啡館內,圍繞學業與成長所涉的各種話題,與學生促膝談心,深度交流,傳道授業解惑,通過不同導師嘉賓豐富的人生閱歷及獨有的個人見解,對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予以有效疏導,進行正確指引。“流滄青年說”則是通過青年教師、團干部與學生分享成長、成才的感悟,關注、分析學生學業與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為學生提供幫助。“青年讀書分享會”是由師生共同分享自己的讀書感受,集思廣益,互通有無,營造出良好的讀書氛圍,促進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此類課余教學活動的開展,無疑能使思政課內容充分進入學生生活,產生積極效應,達到良好效果。
2.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
教學是常為新的,當與時俱進,教學模式亦不可能一成不變。若固步自封于“滿堂灌”、“一言堂”、“照本宣科、照屏宣科”等陳舊模式,顯然不能滿足學生日益豐富的學習需求,亦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如何通過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達成預期教學目的,顯然亦非易事。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近年來通過不斷探索,先后推行過“三聲教學”、“專題化教學”,現主要實行的是“5+3+2”教學模式,成效初顯。“三聲教學”,意指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理論聯系實際,將各種有益的教學素材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力求將平淡無奇的理論講授生活化、生動化、現實化,改變學生認為思政課內容枯燥乏味的刻板陳見,充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由被動聽講轉變為積極參與,爭取在課堂上響起歌聲、笑聲、掌聲。“專題化教學”,則是指“在理解教材和教學要點的基礎上,充分領會課程精神,根據課程中的基本理論,提煉出重點和難點,以問題為核心、綜合教材內容后整合成的主題式教學方式”。在專題化教學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和高度凝煉,以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為取向,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不失為有效的教學方式。“5+3+2”教學模式,意指對學生期末考核成績作綜合性評價,期末考試成績占50%、形成性評價占30%、創新成績占20%。其中,期末考試由傳統的筆試轉變為機考模式,由學生在考試時間登陸考試系統,在題庫中隨機抽取考題,在一個小時的時段內作答,作答完畢提交之后系統當即給出分數。在該種考核方式下,若機考成績低于50分,則不予計算其他兩項成績,學生只能重修。因題庫考題內容覆蓋面廣,每次隨機抽取的考題均不盡相同,學生需要對基礎的知識點有全面細致的把握,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故能有效促進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占比30%的形成性評價中,則注重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把控和評價,主要由課堂出勤率、平時作業、課堂答題表現等過程性學習依據構成,能有效促使學生重視和加強平時的學習,與思政課的育人宗旨高度吻合。在占比20%的創新部分考核中,考核形式則不拘一格,由任課教師靈活把握,學生提交的創新作業可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及專業特點自行確定,諸如讀書筆記、影評、畫作、微視頻、話劇作品、調查報告、詩歌等等,內容與思政課內容密切相關即可,如此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思政課內容與學生自身生活聯系起來,無形中即可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創新能力。
3.實踐教學的加強
實踐教學對于深化理論教學的效果、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提高大學生分析社會現象和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是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實踐形式多種多樣,但只有承載教學內容才得以飽滿而凸顯意義。實踐教學內容的選取應契合教學重點,關注和教材內容密切聯系的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實踐教學而使教材內容變得鮮活、生動。例如,圍繞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紀念活動而展開主題演講,就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辯論活動,組織學生到人民法院旁聽庭審,開展模擬法庭活動,集體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主旋律影片,在歷史博物館、革命遺址等地開展現場教學,等等。在實踐教學中應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避免流于形式。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每年暑期組織的青年志愿者“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教學部組織的“重走長征路”、紅色文化尋訪和開放課堂等活動,獲得學生的普遍歡迎,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無疑是對理論教學的深化和補充,讓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中真正做到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郭鳳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專題教學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70
[2]劉坤遠.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考評的反思與重構思路[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
作者簡介:
李杰(1981--)男,彝族,貴州納雍人,法學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