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現金貸”業務快速發展,對于解決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覆蓋人群的剛性信貸需求,具有其積極意義;但其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問題也可能引發較大金融風險,如:過度借貸,重復授信,不當催收,侵犯隱私,利率畸高,嚴重破壞金融市場秩序等問題,如果不嚴格規范,將會產生的大量問題,甚至也可能引發較大金融風險,本文就“現金貸”存在的問題,提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現金貸;重復授信;過度借貸;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的繁榮,具有無場景依托、無指定用途、無客戶群體限定、無抵押等特征的“現金貸”業務快速發展,在滿足部分群體正常消費信貸需求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過度借貸、重復授信、不當催收、畸高利率、侵犯個人隱私等問題十分突出,存在著較大的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隱患。本文就“現金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作初步探討。
一、“現金貸”存在的問題
當前國內“現金貸”業務主要面向30歲以下、低收入群體,期限集中在1-3個月,額度多在500~3000元。“現金貸”業務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金融的短板,具有普惠性,但其服務群體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特性,容易引發非法集資、暴力催收、個人信息濫用等次生社會問題。
1.“現金貸”用款人準入門檻低
通常只需要身份證、手機號、住址等信息即可獲得貸款,由此導致兩大問題。一是“現金貸”平臺需要以極高的實際利率覆蓋風險,并使得多數用款人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二是用款人多頭負債、過度負債現象嚴重。據相關財經媒體統計,當前多頭借貸的用款人比例已超過50%,單個用款人最多已在80多家平臺借款。此類用款人一旦出現逾期,面臨的將是負債的成倍增長。
2.不當催收,侵犯隱私
“現金貸”總體壞賬率較高,是因為“現金貸”平臺對用款人缺乏基礎的信用審查。同時,通過司法途徑催收貸款成本較高,且其畸高利率也無法獲得支持,“現金貸”平臺普遍委托第三方催收機構清收逾期債務,暴力催收事件不可避免,非法拘禁、故意傷害、搶奪財物、侮辱誹謗等違法犯罪行為時有耳聞。在貸款申請時,部分平臺要求讀取用款人通訊錄信息,借款逾期未還即電話、短信轟炸其親友催收,也波及到了無辜的第三者。
3.利率畸高,嚴重破壞金融市場秩序
“現金貸”平臺利用所謂“數據驅動”的風險控制模型,實則是利用“大數法則”,收取多數信用良好的用款人高額費用、高利率,以高收益覆蓋少數惡意用款人的低違約成本。同時,由于缺乏行業的監管及“現金貸”的暴利性,大批投機者進入該領域,有的甚至通過許諾投資者高額收益的方式進行非法集資,再將募集資金用于高利放貸,從中賺取利差。一旦平臺出現經營危機,這些投機者往往選擇攜款跑路,投資者血本無歸。此外,社會上也出現了一批利用“現金貸”平臺風控漏洞騙取“現金貸”資金,通過誘騙一些文化水平較低的人群借用身份信息套取貸款資金,而將失信及暴力催收的風險轉嫁給上述人群,導致引發社會群體性風險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4.相關概念模糊,不利于清理整頓
從筆者調查了解的情況上看,部分機構對“現金貸業務”、“商業銀行參與現金貸業務”等概念模糊不清。“商業銀行參與現金貸業務”可分為兩種。一是借助互聯網金融平臺導流獲客。銀行與互聯網公司通過系統對接,共享客戶資源,在線完成小額貸款的審批和發放。全國范圍看,部分銀行與“現金貸”平臺開展了“助貸業務”,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銀行在自查中要注意分支機構是否超權限擅自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二是直接向相關平臺提供信貸支持。一般來說,能夠對接銀行資金的平臺,多屬于互聯網金融巨頭、上市系互聯網金融企業等規模大、實力雄厚的平臺,對于這類平臺的相關貸款,要逐筆篩查。另一方面,銀行應堅決杜絕貸款挪用行為,對于發現的違規貸款立即收回并向監管部門如實上報,降低銀行自身經營風險及合規風險。
二、對“現金貸”存在的問題幾點對策建議
“現金貸”業務解決了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覆蓋人群的剛性信貸需求,有其積極意義;但其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問題也可能引發較大金融風險,亟須嚴格規范。
1.實現統一立法
放貸作為一類金融行為應受到統一標準下的嚴格監管,但目前是將新型放貸模式或機構納入民間借貸范疇予以規范。由此,一方面導致同是放貸業務,持牌機構與非持牌機構適用不同法律,不同類型的非持牌機構適用不同的政策;另一方面“打補丁式”地出臺政策規范市場的方式,給監管套利留下了諸多空間。建議著眼于頂層設計,建立合格放貸人制度,從立法上規范整個非存款類組織的放貸業務。
2.明確監管原則
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實施穿透性監管,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各類主體是否涉及到開展貸款業務。實施分類監管,對于低利率、強風控的放貸人積極鼓勵,對于高利率高杠桿的放貸人加強監管。
3.嚴把準入關口
對進入放貸市場的主體從股東任職資格、經營場所、注冊資金等方面設立一定門檻,定期考察放貸人是否持續具備放貸的資格和能力,建立不合格市場主體退出制度。實行保證金制度,保證平臺在違反法律規定或侵權時,具備支付罰款或賠償款的基本能力。
4.限制資金來源
明確放貸人的主要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注冊資本來源應真實合法,全部為實收貨幣資本,由出資人或發起人一次足額繳納。應接受社會監督,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資。嚴格規范放貸人與外部持牌機構的合作關系,明確信用風險邊界,不得跨界混業經營。
5.規制借款利率
明文規定本金、利息含義,禁止“砍頭息”以及將服務費、滯納金等中間費用納入借款利率等變相提高利率行為。實行“借貸金額控制”“借貸費率控制”和借貸總額封頂”的三原則,確保本息總額不會無限增長。不得在借款協議中要求支付復利,不得以分期方式償還借款,不得以逾期未還款為由提高利率。實際支付的本息總額不得超過依據司法部門規定的利率上限計算得出的本息總額。
6.規范信息披露及廣告宣傳
放貸人應全面、客觀、詳細地履行告知義務,維護借款人的知情權。產品的廣告宣傳、合同文本等材料中須以顯著方式展示放貸人的名稱、提示借款人借款風險、以年利率的形式明確表示借款利率。放貸人應盡力做到適度宣傳,不得發布模糊的、引人誤解的利率說明。
7.加強征信資源共享
推動共享人行征信系統信息、第三方支付的征信大數據。將規范發展的放貸人納入信貸征信系統,定期向征信系統提供用款人、貸款金額、貸款償還等業務信息。推動貸款申請數據和黑名單數據的共享,防止多頭借貸、借貸欺詐。
8.加強貸款審查
嚴格貸款申請程序,須信用審查合格后才可放貸,禁止無條件任意放貸,禁止對申請展期或貸款未清償的用款人發放新的貸款。
9.杜絕暴力催收
禁止采用威脅、誤導等催收方式,保護用款人信息安全,維護借款人的隱私權、名譽權。建立催收外包機構的管理機制,放貸人與聘用的名單內的催收機構應建立正式合同關系,將催收流程化、透明化。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維護遭受暴力催收的借款人的合法權益。對于暴力催收構成行政處罰、刑事犯罪的,有權機關堅決予以查處或移送有權機關。
參考文獻:
[1]《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
[2]《現金貸行業研究報告》
作者簡介:
徐舜(1963--)女,現供職于安徽省蕪湖市委黨校,副教授,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類。